南华真经口义卷之十二自然中的无为才能无不为

文中提到,世俗所谓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齐国邻邑相望,鸡狗之音相闻,网罟之所布,未耨之所刺七智反,方二千余里,阖四境之内,所以立宗庙社稷,治邑屋州闾乡曲者,不曾没有法圣人哉。

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其所盗并不只是其国,还并且与其圣智之法而盗之,因此田成子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小国不敢非,大国不敢诛,一直有齐国十二世。这就是说,是不是在窃取齐国,并且与其圣知的法,以守住他的盗贼身份呢?

文章中还提到,无故即无事也。重圣人而治言语亦同。鲁酒薄,而梁乃伐赵以鲁不得而援也。这就像唇竭则齿寒一样,即使是小事,也能引起大的波动。而庄子的这段话,便是用来讥笑儒家的知识和道德标准。

文中还提到了,无为才能无不为,这个观点是认为,只有当我们能够放下自己的欲望和偏见,当我们能够顺应自然规律时,我们才能够真正地做到什么都可以,没有任何阻碍。但这个观点也是极具挑战性的,因为它要求人们去改变他们的行为模式和思考方式,从一个非常主观的世界走向一个更客观、更平衡的世界。

最后,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夫弓弩毕弋机变之一多,则鸟乱於上矣。”这句话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对于某种技能或知识掌握得过多,就会导致他失去对这些技能或知识本质的理解,就像过度使用武器会打散鸟群一样。在这里,“弓弩”指的是一种射击工具,“弋机”指的是一种捕捉动物的手段,“变”指的是变化或者转化。“毕弋机变之一多”,意思是不管怎样变化都不够,用得太多了就会造成负面效果。

总体来说,这篇文章通过庄子的哲学思想,对于“无为才能无不为”的概念进行了深入探讨,并且通过各种比喻和寓言式的语言表达,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这种思想背后的深刻含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此外,该文还展示了一种批判性思维,对于传统文化、社会规范以及个人行为提出了一些尖锐的问题,使读者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这一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