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352年的杭州妙智庵,一位少年出家为僧,法号“道衍”。他出生于医学世家的家庭,却选择了与功名取仕、商业发达相反的道路——佛学。山色水色烟霞色,色色皆空;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的洪武之治开始,这时的道衍已经通过十余年的云游生活,对入世事物有了新的思考。他重新思考并改变自己的道行,与刘秉忠类似,但他的修养更深,更懂得天地间阴阳之奥秘。
1382年,朱元璋去世,他推荐给朱棣一顶白帽子,是皇帝。在历史中,他们成为君臣主辅,并共同主宰了大明王朝。姚广孝不仅是北京城的总设计师,也是《永乐大典》的编撰者,他将紫禁城作为核心构建出的明代帝都,为煌煌千秋史书印上了江山万古城廓。
1402年,朱棣在南京登基后改元永乐,但心里并不长乐。他一直挂念着曾分封的地盘,如同燕子的物候归来,在1420年决定迁都北京。这次迁都背后的考量,不仅是权力更替,还要确保皇权正视听,以正名顺理。
紫禁城首先通过阴阳五行,将人伦格局构建出来。《黄帝宅经》记载:“夫宅者,乃是阴阳之枢纽、人伦之轨模”,明代北京城,最能体现从人伦到天地之间的阴阳奥秘,从外至内构成外坛庙——中城廓——内宅院三层天地阴阳格局。
虽然元朝势力退缩到草原大漠,但剽悍气息仍然不可小觑。北部两道城门分别为德胜门和安定门,而南面由永定门、右安门、左安门三点一线形成京都防卫意向。在北方征战中,无论是北征还是平叛,都从号称“军门”的德胜门出师,“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
国之大事,在戎与祀,《周易》认为:“天地氤蕴,万物化醇”,男女媾精而万物化生。在建筑造型上,看交泰殿单檐四角攒尖正方形,有金圆顶,上书乾隆:“殿名交泰,不失象取天地”,象征天圆地方。而内龙凤和玺彩画营造浓厚男女气息,其中乾隆对联尤为精彩:
恒久咸和, 迓天庥而滋至;
关雎麟趾, 立王化之始基。
宝瑟和瑶琴, 百子池边春满;
金柯连玉叶, 万年枝上云多。
这些对联源于《诗经》,象征高贵,同时东六宫代表六六大顺,而西六宫则代表百姓丰衣足食。此外,即便是在城市规划上,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平衡思想,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也能够感受到这份悠久而深邃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