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方言,作为中原古俗在客家人生活中的烙印,不仅是客家最显著的特点,更是区别于汉民族其他民系的不可替代认同标志。分布广泛且各地有所不同,这使得宁都地区的客家方言具有典型意义。
宁都方言保留了许多中古音韵和调性,同时也有许多与中古音不同的特征,其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与历史上的语言演变规律相符,即时有今古、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宁都居民多数源自安史之乱等时期从中南地区迁入赣州,因此保持了自己社会文化的原先特征,并未被新居地语言同化。
在日常使用中,宁都方言大量保留了古词,如“煏”、“猋”、“坼”、“掣”等,这些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使用或用法发生改变,但在宁都方言中仍然保持着其原始含义。
此外,宁都方言还有一些独有的表达方式,如“抱宅鸟子”,意为孵小鸡;“斧头”,指斧子等。此外,“知”字在《广韵》中的发音为[t],而在宁都方言中的发音则为[ti],显示出该地方对传统发音的较高保守性。
综上所述,客家人的乡音,是一段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体现,它不仅是客家族群之间沟通的一种方式,也是一种身份认同和地域特色的大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