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拙华盖下的宋代道家代表人物又是谁

刘若拙,号华盖真人,是一位在唐宋时期活跃的道家代表人物。他自幼便在罗浮山出家修行,师从青精真人李哲玄的师兄。《太清宫志》记载,他在五代时期来到崂山太清宫,与李公守中子相谈甚契,便决定留下来居住。在太清宫南麓,他建了一座庵供奉老子的画像,因为当时崂山有许多虎,所以他将这座庵命名为“驱虎庵”,希望能辟邪除害。

宋朝初年,当时主管道教事务的右街道录何自守因坐事被流配,赵匡胤闻听了刘若拙的大名,就召他入京任左街道录,并敕封为“华盖真人”,让他整顿道教。当时人们称赞他“善服气,年九十余不衰,步履矫捷”,每当水旱灾害发生,他都会亲自上奏于禁中,为人民祈求平安。

数年后,刘若拙请求返回崂山,这次赵匡胤没有阻止,只是资助他重修太清宫,并新建了一处叫上苑宫的地方作为他的道场。此举标志着崂山太清宫开始被尊称为受敕称宫。上苑宫建成后不久,即宋太宗继位改元“太平兴国”,因此上苑宫也改称为“太平兴国院”或“太平宫”。

在崂山期间,刘若拙以其高深的学问和卓越的人格魅力吸引了众多求道者。他挑选了十几个人传授自己的道法,并且曾经长时间地外出旅行。在明黄宗昌撰写的《崂山志》中,有关刘若拴的一段生平记载:“丹颜皦首,不自知其年,以衣掩形耳。不冠不履冬不炉夏不扇。一夕端坐化去神色自若。”据此,可见他的内心世界之高尚和对生命自然界之深厚理解。

最终,在宋淳化二年的某一年(公元991年),刘若拴逝世于即墨县东关小学院内,其墓至今仍然保留,是一处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