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拙新道家的代表人物又是谁

刘若拙,自号华盖真人,是一位在唐宋时期活跃的道教修行者。他年轻时便在罗浮山出家,后来拜师学习于青精真人。根据《太清宫志》的记载,在五代时期,刘若拙曾到达崂山太清宫,与李公守中子相谈甚欢,最终留下居住。为了驱除当地的虎患,他在太清宫南麓建立了一座庵堂,并将其命名为“驱虎庵”。

宋朝初年,当朝官员何自守因坐事被流配至崂山。赵匡胤闻听了刘若拙的名声,便召他入京任左街道录,并赐予他“华盖真人”的封号,以此让他整顿道教界。在他的治理下,善于服气、步履矫健、法术精确的人士纷纷前来求学。

不久之后,刘若拙坚持返回崂山,其请求得以批准,并由宋政府提供巨款资助建造上苑宫作为他的道场,同时对太清宫进行了重修。此举标志着崂山太清宫受敕称宫之始。当上苑宫完工后,宋太宗即位,更改元号为“太平兴国”,因此上苑宫也更名为“太平兴国院”或称“太平宫”。

在崂山期间,人们闻风而来寻求道法,有十余人得到选中,由刘若拴传授要义。他又历经多年的游历和探索。在明黄宗昌所著《崂山志》中记载,此人的外表端庄,不知其年龄,一袭简衣,无冠无履,不论寒暑,但一夜之间便化作空灵,与世隔绝。据统计,他卒于淳化二年(公元991年),葬于即墨县东关高真宮前(今即墨市东关小学院内),墓址已列入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