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一先生司马承祯道家两鼻祖在自然的怀抱中寻觅真谛

司马承祯,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是唐代道教修仙高手,他的修炼之路遵循内外丹二种修仙方法中的内丹说。他特别重视“坐忘论”,认为达到“坐忘”状态是合道的重要契机,这体现了唐代道教向更加注重内心修养和精神追求的转变,其影响深远,对后来的五代、北宋以及宋明理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司马承祯出生于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少年好学,不羡慕做官。他的师傅潘师正器重他,将上清派的符箓秘术传授给他,并赐予《金根上经》、《三洞秘箓》等珍贵文献。在嵩山多年的修炼中,他遍游天下名山,最终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建庐舍并自号天台白云子。

大周圣历年间,当时皇帝则天听闻司马承祯的大名,即下诏召他入京,并亲自赞美。司马承祯将要离京时,则天特下诏,让李峤在洛阳桥东设宴饯行。此后,他被睿宗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命兄长到天台山请他入京问询有关阴阳术数的事,但司马承祯婉言谢绝留京返回天台山。

当时朝廷官员纷纷提笔写诗相赠,其中常侍徐彥伯选集二十多篇诗作编成《白云记》,记录了这段历史。同时,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等十位志同道合者结为“仙宗十友”。

此外,在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唐玄宗又遣使迎接司马承祯入东京洛阳,并亲受法箓,赏赐丰厚。在与玄宗交谈中,司마承祎以其超脱的心态和深邃见解赢得玄宗的尊敬,有人认为玄宗治国期间得益于他的智慧和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