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宗教信仰的普及率极高。据2007年由“皮尤研究中心”进行的一项针对3.6万多人的调查显示,美国成年人中有83.1%认同某种宗教,这一比例远远高于全球许多国家。同时,没有宗教信仰的人仅占16.1%,这一数字包括了1.6%的无神论者、2.4%的不可知论者、以及6.3%的“世俗者”(即对宗教问题不闻不问或毫无兴趣的人)。此外,还有5.8%的人虽然持有宗教信仰,但并未加入任何具体的宗派。此现象可以被称作是美国宗教组织所展现出的“三多”特征,即大量存在各种不同的宗教、内部分支繁杂,以及协会众多。
美国境内几乎涵盖了世界上所有已知的主要 religions, 其中约78.4%的人是基督徒;而犹太人、佛陀和穆斯林分别占到人口中的1.7%,0.7%,0.6%,以及0.4%。这些除去基督徒之外的小型但活跃着各自传统和文化的群体尽管在总体人口中的比例相对较低,但每个小组都拥有其独特性的发展与实践。
除了基督新教内部不同大的传统如罗马天主堂、东正堂和新 教之间互不相同之外,每一个大类别内部又分化出了更多细小分支,如路德派(信义)长老派安立甘派浸礼派圣洁派等。在这500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一些著名且具有深厚根基的地位稳固,有时甚至因为神学上的差异出现分裂。例如,在浸礼运动中就包含南方浸礼会美利坚浸礼会保守浸礼会等,而长老运动则从美利坚长老会发展出福音长老会。
这种在神学基础上产生分歧,并不能通过强制手段解决,因为独立思考的人们对于《圣经》的理解各异,他们无法说服对方接受自己的解释,同时也无法依赖政府或其他力量来强迫他人接受自己所认为正确的观点。这导致那些信念接近或者愿意结合起来建立共同事业的情况,也促成了不同解释和真诚认识间彼此尊重与包容。
社会因素如语言文化民族传统种族阶级地域也影响了这些不同的 religion 和 religious groups 的形成。在这个背景下,一些成员选择加入更为主流的大型协进组织,如全国性联合会议(NCC),以展示他们与社会文化保持联系,同时调整其神学立场以适应时代变化。而另一些则拒绝参与这些协进活动,因为它们倾向于维护纯净正统,不愿妥协于现代化趋势。例如,“福音联盟”的成立就是基于这样的理由。
此外,由于理性劝导和竞争策略,这些 religion 组织不会造成严重冲突或危害,因此他们通常并不需要政府干预。而且,这样的自由环境似乎还促成了社会和谐,它成为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76年提出的关于经济自由原则的一个典型案例。他曾预言,如果只有一个或几个 religion 存在,那么必然引发冲突,而成百上千个 religion 却能减少这种可能性。这一现象已经被证明是符合实际情况,并且它带来了积极意义,让人们能够更加开放地接受他人的想法,从而构建起更加包容性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