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欢,南朝齐时期的道教学者,以其深厚的学问和卓越的道教修行闻名。他的生卒年不详,但字景怡,一字玄平。出生于吴郡盐官(今浙江海宁县西南),家中父母皆以农为业。
从小,顾欢展现出了异常的好学精神,即便家境贫寒,也没有阻止他追求知识。他在乡村的一间学舍后墙上倾听老师讲课,从八岁开始就能够背诵《孝经》、《诗》、《论语》等经典作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对学习更加专注,对儒家的思想特别感兴趣,并曾向豫章雷次宗咨询儒家义理。
然而,当他母亲去世后,由于坚持了六七天不食而终,他决定隐居,不再仕途,而是前往天台山聚徒开设学校,有数百人前来受业。在齐高帝萧道成辅政期间,被征召为扬州主簿,并被派遣中使迎请他入宫。此后,他继续撰写《老氏》,并献上了治纲一卷,但最终辞谢荣禄之职,表示自己心志已定,无需世俗荣耀。
顾欢的事迹很快传遍了整个齐国,他的事迹被广泛赞誉,其中“辨章治体”尤其受到尊敬。当他返回故乡时,被赐予尘尾、素琴。在永明元年(483年),又被诏令担任太学博士,但仍未接受。这段时间里,他的事迹与黄老道、阴阳书以及各种术数都有所涉猎,其多种效验也得到了认可。
据史书记载,顾欢在晚年的生活非常简朴,每日清晨外出,只是抱着一只山鸟,它们集结在他的掌中取食。这位著名道教学者虽然早逝于剡山,但留下的影响依然深远,在当时及后来的时代,都有人致力于研究和继承他的思想。
除了撰写多部重要文学作品外,顾欢还是上清派的一个信奉者和重要传人。他与其他几位同僚共同整理杨羲、许谧手写的上清经,这些真迹经文至今仍存。在陶弘景编著《真诰》的基础上,加以增删改写并注释,最终形成了《真诸经》的版本。此外,还有其他几部重要文献,如《上清源流经日》、《云笈七签·卷四·上清源统经目注序》,均由顾欢所作或参与创作。
总之,顾欢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儒学家,而且也是一个深通黄老道德的人士,在南朝齐初期扮演了一场释道斗争中的关键角色。他通过撰写《夷夏论》,提出了释、道二教之间差异,以及中国应施行哪种教义的问题,这场讨论引起了佛教界强烈反弹,最终形成了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文章和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