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善庆,原名志道(1166—1250),字伯祥,道号洞真子,以其淡泊名利、专注内心修行的态度赢得了后人的赞誉。他自幼便不食荤腥,长大后精通经史之学。在马丹阳的指引下,他跟随刘处玄和王处一等人前往终南山寻访丘处机,并最终成为丘处机的弟子。
在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于善庆奉丘处机之命前往洛阳致书于谭处端,但不久谭氏去世,他又返回关中。之后他随丘处机居住在终南山祖庭,这段时间对他的修行有着重要影响。在明昌二年的某个时期,他与蒲察道渊共同隐居陇州吴岳凿洞而居,这段隐逸生活也让他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全真七子的宗旨。
泰和三年(1203年),当地官员推荐他为“冲虚大师”,这份荣誉成为了他的另一条人生旅程。而在泰和五年(1205年)的一次拜会中,尽管受到亲友的劝说,但他还是决定离开并回到故乡。这一决定被认为是他的人生转折点之一。
泰和八年的某一年,当金朝对宋朝发起攻击后,许多宋军将士流亡到关陇地区。于善庆见证了这一变故,并选择留下来帮助这些流民,使他们能够找到新的归宿并继续自己的修行。这项工作极大地加深了人们对于他的敬意。
正大的第三年(1226年),金朝廷任命他为中太一宫提点,而天兴二年的某一年,大梁城落入蒙古手中。当蒙古帝国需要寻找三教中的高僧时,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于善庆,最终授予他“通玄广德洞真真人”的称号,并任命其为重阳宫住持。
接下来的15年里,他投身于重阳宫的扩建以及其他多项文化活动之中,如主办罗天大醮,还应邀至巩昌传授全真道教义。此外,他还著有《洪钟集》,这部作品反映出他的思想深度以及文学造诣。
总体而言,从少年时代开始追求内心修行,再到成熟后的社会贡献及文化事业发展,无论是在个人信仰层面还是在社会影响力上,都可以看出于善庆是一位卓越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