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守拙南华真经注疏秘卷之九

,探寻帝王之道,解读《老子》智治国德的奥义。啮缺向王倪提出了四个问题,但未能得到满意的回答。蒲衣子则理解了啮缺的无知之妙,感叹于其对深邃道理的洞察力。

有虞氏与泰氏相比,其治世法不同,有虞以仁行天下,而泰氏则以德为本。三皇五帝时期,每一朝代都有其独特风尚,但最终都归于忘言、不争之道。这是因为真正的圣人能够超越物欲和私心,不受世俗所谓“是非”所束缚。

肩吾见狂接舆,并询问其治天下的方法。而狂接舆则指出,这种方法不过是一种欺诈,是用人的意志去制约万物,从而失去了它们原本的真实性。这种方式在治理天下时,就如同凿山河一样,无果而自损。

圣人在治理时,不是外在地去改变事物,而是在内心中顺应自然,让万物各自实现其本性的完善。在此过程中,他们并不需要刻意干预或施加自己的意志,只需让一切按照自然规律发展即可。这就是“顺而后行”的智慧,也就是确保一切事情能够按自己的能力来处理,不做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情。

就像乌鸦高飞避免被捕捉,或鼹鼠深入地下躲避被挖掘一样,即使没有明确教导,它们也能根据自身的情况采取适当行动。同样,在人类社会中,当人们允许每个人按照自己的本性自由发展,那么整个社会将会自动达到和谐与平衡,没有必要进行强制性的管理或干预。

阳子居曾经见到老聪,并向他询问一个拥有特殊才能的人是否可以比作明王。但老聘却认为,这样的功夫虽然卓绝,却不足以称得上圣人的境界,因为它更多的是技巧和劳动,而非内心的修养和悟达。

最后,阳子居再次询问明王如何治国的问题,老聘回答说,明王之功虽然广大,如同覆盖整个人类,但他们似乎并没有主动作为,只是在幕后默默帮助,使得人民以为这是自然发生的事象,没有意识到依赖着明王的大恩泽。此外,他们通过赋予万物福祉,却又不显露己手,所以人们不知足够感激他们的心思。而且,他们从不主动提名自己,因此人们只觉得自己因缘自立,而不知道依靠着这些伟大的君主。在这样的情况下,便有人乐于享受由此带来的快乐,而不会感到负担,使得所有事务皆能运转自如,不需要任何额外努力。这正是古代圣哲追求的一种生活状态——一种既简单又高贵、既悠闲又充实、既独立又融洽的人生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