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晓,唐末五代道教中的佽名人物,以其深厚的内丹修炼功底和独到的仙道思想而闻名。原籍西蜀永康人,本姓程,字秀川,号真一子。他年轻时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与同乡何五云合作击竹,有着“竹声如钟”之美誉。在后蜀时期,他通过明经考试考取了官职,最终成为金堂令。
据传,他在县内飞鹤山遇到了一位神秘的人物,从此得到了丹诀。自称为“昌利化(二十四治之一)飞鹤山真一子”,他以篆符治疗病人,被尊称为铁扇符。彭晓还擅长长啸,可以模仿鸾凤的声音。这份才能让他受到蜀主孟昶的青睐,不仅被任命为朝散郎、守尚书祠部员外郎,还特赐紫金鱼袋。
彭晓在养生学上提倡性、命双修,并且在阐发内丹思想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人们可以成仙,实现无限寿命,并提出建立在阴阳理论基础上的“仙道”、“鬼道”学说。他认为乾坤之气是生成万物的元气,它既有阴也有阳,有清也有浊。而通过还丹,可以使自己成为纯阳真精之形,与天地同寿,这就是身成仙的秘密。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他要求志士们必须彻底放弃声色欲望、名利交往,只能投身于隐居生活中,与其他志同道合者结伴共度余生。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期待实现成仙。此种思想不仅顺应了当时道教发展方向,也坚持了被世人怀疑但又追求长生不死和即身成仙的事业,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今存有他的多部炼丹著作,其中《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三卷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鼎器歌》、《明镜图诀》等作品也收入《正统道藏》,以及《云笈七籁》中的《黑铅水虎论》、《红铅火龙论》,都是研究彭晓内丹思想不可或缺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