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语录注解:释放本性,超越仁义 ——《庄子·马蹄》深度解读
张永祥
《马蹄》开篇即言马之本性:食草饮水,奔腾欢悦,活得悠然自得,颇具风骨。伯乐一来,从此汩没性灵。庄子用一连串惊心动魄的动词,为我们刻画了一幅幅真实到近乎残酷的伯乐治马画面:“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之以皁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之、渴之、驰 之、骤 之、大整大齐,而后有橛饰与鞭荚之间患,而前有痛苦与死亡相伴。”马儿身上遍是伤痕,死者过半,不仅因了痛苦和折磨,也失去了尊严的生存,只能在鞭子下和车套中苟延残喘。这种牺牲,是源于伯乐的一句“我善治马”!人类自我为中心,又从未考虑过其他生物的喜怒哀乐,更何况它们承受着多么不堪的人类世界?
(图9)
人作为万物的灵长,却常以万物为我而生,用万物为我所用自居。在这里,即使善于识马的伯乐也不能适应自然法则,而是使用暴力,以使动物服从并成为工具,以至于它们丧失了天性的本真生活。这是一种何等酷烈!让动物丧失自然本性的过程,以及为了显示“驯服”而付出的代价,这是人类对待自然界的一种荒谬。
庄子的批判并不仅仅是在表面上指责仁义,它更是在揭示当时社会现象,并非无端空穴来风。他批判的是那些被外在力量压迫和束缚的人们,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价值,被强加给他们的一切虚伪名分和身份,使他们无法自由地追求个人的天赋。
韩愈曾感叹世间虽有千里良才,但由于缺乏理解者,他们往往沦落成为奴隶或糟糠中饭。而这些优秀人才因为缺乏理解,就被忽视甚至遭遇悲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千里”的荣耀反倒成为了人们争取权力的武器,一些“千里”的才能被夸大其词,而真正的卓越则被埋没。
在这个理想国度中,没有纷争,没有差别,每个人都平等自由地生活着,与野兽共享同样的空间,无需担忧安全问题,因为这就是人与自然最终要达到的境界。然而,在现实社会中,这一切似乎都是遥不可及的事业。但正如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那个纯净无垢的地方总有一日会有人发现。
面对混乱纷扰的大世,我仿佛看到一个个孤独的心灵,在尘世间寻觅那片属于自己的宁静园。我知道,你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片安宁清澈的地方,那是一个不受外界干扰的地方,那是一个只属于你们自己,可以自由呼吸的地方。那片地方,就是我们的故乡,是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应该勇敢地去寻找它,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喧嚣,我们的心灵可以找到一种宁静和平稳,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条寻找故乡的情路吧!
那么,当我们回头看这一切,我们会发现真正重要的是什么?是不是真的像卢梭所说:“野蛮人所以不是恶的,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或者,是不是真正重要的是那个冰清玉洁的人,他不需要法律约束,只需要情感平静就足够?也许,在某种意义上,他比那些掌握知识却不知慈悲的人更接近真理?
但愿我们的探索能够带领我们走向更加宽广开放的地平线,不再陷入重复循环中的困境。在那里,我们将能够看到更多不同的世界,更大的可能性,并且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这就是庄子的智慧,也是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体验到的那种智慧——超越传统教条,用心去体察生命中的美好事物,用爱去抚慰周围所有生物,用智慧去引导自己走向正确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