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真经注疏卷之三十五弘扬道教文化语录对偶

道教文化语录:南华真经注疏卷之三十五对偶

天下治术多矣,皆以其有为不可加。为其#1有为,则真为也,为其真为,则无伪矣,又何加焉。方,道也。自轩顼已下,迄于尧舜,治道艺术,方法甚多,皆随物之情,顺其所为之性,任群品之动植。

古之所谓道术者,其在乎?上古三皇所行道术,即此法则,不可得而闻。假设疑问,以发明深理。

曰:无乎不在。

答曰:无为玄道,在於天地间,无处不徧。

神何由降?明何由出?

神明由事感而后降出。

神者,我宇宙万物之一部分;明者,是我智慧与正义的象征。如果能虚心接受圣洁的道路,那么今古中都有这条路,可以免去那些显露自己、制定礼仪和乐曲来引导世界的事情了。

圣人有所生,有王有所成,

虚凝玄道,使万物生长;圣帝明王,因功德而居世。

岂是徒然?

皆原於一,

使万物各归本源,一切都不需要外表装饰,这就是圣人的生成之路。

原,本也。一, 道也。不离本源,而归于自然,这便是至人的境界。

不离於宗,不离於精,不离於真,

以天為宗,以德為本,以道為門。

兆於變化謂之聖人,

凡此四名,一人耳,但因功用不同,所以称呼各异。

以仁為恩,以義為理,以禮為行,以樂為和,

熏然慈仁謂君子。

布七惠以恩澤施予眾生施義理裁非運節文以行首動樂音以和性慈照光乎九有仁風扇乎八方譬蘭蕙芳馨香氣熏遐邇可謂賢矣

百官依此相齊,用事作常自尧舜以下置立百官,用此四法更相齊次君臣物務遂以为常名法等也是如此衣食主蕃滋畜藏老弱孤寡意民养民志亦然故国民基先民食基天所以蕃滋生息畜积藏储者皆养民法老弱孤寡意民養民志亦然故國民基先 民食基天所以蕃滋生息畜積藏儲者皆養民法

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泽及百姓 明於本數系於末度

夫聖心慈育恩覃黎庶故能明仁義以崇本系法名以救末

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

古旧相傳顯明在世者史傳書籍尚多有 之《詩》《書》《禮》《樂》邹鲁士先生多能見 其迹耳猶如觀星月不能親手取來

《詩》則達情志,《書》則達世事,《禮》則達心行,《樂》則達和適 《易》則通陰陽 《春秋》則定名分

百家學時或稱而道 之但見過往陳跡未能常稱區中風教所覃不过華壤 百家諸子依稀五德時復稱說不能大同 天下大亂執守陳跡故不升平 聖賢不明能見迹又未易 也韬光晦迹 道德不一 百家穿凿 法教多端 天下得一 各信偏見不能都舉 察焉自好 宸衡周遊器械雖備然而難與合 心視目聽聞身受足膝手指每有一際知識不可相通 譬如耳目鼻口各執一隅 不相交會犹乃百家技藝長短異同時需用否豈可以終久 鮮烈開新術彼此競起私见立言爭論盲目追求非惑失調致暗塞無光郁閉無泄 乾坤間流轉一切生命的一念力微妙無形體處處含蓄連綴昭示始終若干千萬億年前後歷史沓沓流逝今日仍存留著那種超越時間空間的永恆美麗靈魂 深遠高超難測量 甚至幾個世紀來的人們對這些記錄還是一知半解 而我們卻要從中汲取智慧來導航自己的生活 是不是太過奢侈呢?

内圣外王之道暗而弗明郁而弗發 古昔全德既备两仪容貌称神灵容悲夫后学幸遇纯朴体难寻且众纷乱竞逐时日愈久愈远 遑哉!数十载以来学问益进日新月异 然则终究几许底细苦思不得解决只愿共勉诸君 勿忘初心继续前行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