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河尚公版本: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不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其功成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帛书修正版:天下皆知美好、漂亮,因为恶;皆知善,因为不是善良。在有无的对立中,有是从没有产生的,在难易达到成功时,以完成作为标准比较长短、高低、音调和旋律先后顺序都依赖于对方的存在,这些都是自然规律所决定的恒定现象。因此圣智的人,只做自然发展的事,不用语言来教导别人,而让万物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让人们明白如何才能更好地发展它们。但他们不会因为创造了什么开始,就要求得到归属,也不会因为帮助完成了事情就要占据功劳,即使已经成功也不介意离开。这就是为什么他们总是被留下来,而不是走开。
这里我们选择使用帛书修正版进行阐述。
"天下"指的是所有的人,"皆"表示全体,"知"代表了解或认识,"美好、漂亮"则是指那些被认为非常好的状态或外观。而“恶”则意味着丑陋或厌恶,“斯”是一个代词,用来引出接下去的话语,“已”表示已经发生或者存在。
接着,“无”指的是没有,“生”代表生命和存在,“难易”的对比用于说明容易的事情也是通过完成困难任务得来的,所以“长短、高低、音声”的对比同样如此,它们之间的关系都是基于对方(其他事物)的存在而定的。“前后相随”,即一系列事件顺序出现,是因为它们共享一个共同方向,因此它们之间会形成一种不可逆转的情感联系,这种联系本质上是不变的。
接着,我们可以看出第一句的大意是:这世间,每个人都知道那些真正完美的事物,就是那些被广泛接受并且赞扬的事物,但这个理解也是建立在对另一些事物缺乏和错误的地方基础上的反差中,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到一种自然界中的普遍法则,比如鲜花与落叶的对比,以及树木与草地之间竞争光照资源等等。
第二句大意是在讨论这些互补性质以及其间不同阶段或层次之间关系的问题,如将某一项目标设置成为一个目标,并将它放在另外一个项目目标之后,看看哪个能更好地展示自己,同时考虑到每一步行动都会有一定的影响作用,无论是在时间流逝还是空间扩展方面,都需要一定程度上的合作和协调,同时保持各部分工作的一致性,使得整个系统能够更加稳定可靠。
第三句大意解释了这样一种原则,那就是为了维持社会秩序,并促进人类社会健康发展,一位领导者应该避免直接参与日常生活细节,而应该遵循宇宙规律来制定政策和指导行为,让人们根据自身情况自然适应周围环境,从而达到了最优化效率。此外,他们并不通过言语命令来影响他人的行为,而更多依靠示范效果,以期激发人们自我提升及责任感,从而逐步提高整体社会水平。
最后几句话强调了这种理念对于促进国家繁荣昌盛至关重要,它强调了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群众需求追求集体福祉的心态,最终实现国家力量最大化利用。而这样的理念,可以说深刻映射出了历史上许多伟大的领袖所采取的手段及其结果,以及他们背后的哲学思想。不过,这里提到的具体内容虽然涉及政治领域,但基本思想仍然符合儒家文化中的许多核心概念,如礼仪(规范)、仁爱(博爱)以及忠诚(忠于职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