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当道士审视美丽与英俊源自此书

第二章 河尚公版本: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使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其功成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帛书修正版: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已。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形也、高下之盈也、音声和鸣先后随恒,则圣人居无为事行,不言教化使万物作而弗始,为而弗恃成功且弗居。此其所以非争者,是以弗去。

两个版本意思相同,但表达上有一些差异,其中河尚公版的“万物作焉而不辞,使生而不有”在帛书修正版中改为了“万物作而弗始”,河尚公版的表述比较具体明白一些。而帛书修正版里多了很多“也”字,使得语言更加流畅儒雅。在以下阐述中,以帛书修正版来进行解读。

"天下"指的是广泛意义上的世间所有的人,“皆”表示普遍性,“知”则意味着理解或认识,“美”可以理解为外貌或内涵的好坏,而“恶”则是丑陋或厌恶的情绪。“斯”,这个词用在这里并不是很常见,它可能是一种古代文人的语气助词,用来强调某个观点。不过从句意上来说,这里的作用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那"或者"它"用法,即引导一个从句来说明之前提到的名词,比如说这里就是说:“那东西啊,你知道吗,那就是因为它存在,所以我们才能够区分出什么是好的。”这就像鲜花和败叶的对比一样,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到什么叫做真正的好坏。

接着第二句话讲到了“有无”的概念,它们两者都同时存在,就像是困难与容易之间,我们通常会通过完成事情后的付出来判断哪个更容易。这就像是人们看一件东西是否长还是短,要看它放在一起之后哪个会显得更多,有时候高低也是这样,只要它们放在一起就会产生一种对比效果,这样的对比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就像单音和复声合在一起才能形成动听旋律一样,然后再看看时间顺序如何排列,看看这些事物是否按照共同的方向发展,这种关系是不变永恒的。

最后第三至第五句话讲到了一个理想君王应该如何治国。他不会直接参与到日常的事务中,而是根据自然规律安排布置,让人民自己顺应自然规律去做事,从没有明确口头命令指导别人,但是却能让他们明白怎么做才最有效率。这就好像是一个大智慧的人,他虽然没有开始创造任何事情,却又不会因此占据功劳,因为他知道他的贡献并不重要,最终目标是在于帮助社会进步。如果你仔细想想,你会发现这种品质其实非常符合每个人心中的理想状态。但对于那些拥有这样的品质的人来说,他们似乎总是在寻找新的地方展现自己的价值感,而不是争夺荣誉。这一点真的很值得我们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