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庄子如何看儒家庄子据统计鲁国只有一个儒家真是稀奇今天我们聊的主题是慈悲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想象一下如

老子庄子如何看儒家?庄子:据统计鲁国只有一个真正的儒士

在那个古老而神秘的时代,少年孔子站在泰山之巅,望着大周的方向,赞叹道:“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当年孔子的风华正茂,他所赞叹的大周文化当然有很多方面,其中包括文王、武王、周公等以降传承下来的周制、周礼、周易等。

因此,大 周的图书馆负责人老子一定是要拜会求教的。何况老子是“见首不见尾”的神龙般存在。孔子一生多次问道于老子。其中第一次问道,孔子年仅17岁,而老子37岁。此时,大 周地位江河日下,礼乐崩坏。周文化还有多少人信?礼乐还有多少作用?

但是孔子坚信,即使到了晚年,他仍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只是他已将礼乐视为道德的桥梁。作为周文化的真正继承者和守护人 老子的确知道礼乐是道德桥梁,因此 孔子的问题与回答形成了互动:

孔问礼 老教;

孔问道 老重点教!

然而老子的对待礼乐有着深刻认识,他因此提示孔:“ 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但其言在耳”。

也就是说旧事物已腐朽,如果没有内在真理,就走向僵化。而形制文化并不是内在本性。这就意味着外表光鲜亮丽并不代表内心实质。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列传》云:“世之学老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氏。”岂谓此乃邪谬也?

历史上儒家与道家的观点常被认为相反,有时甚至水火不容。但真的是如此吗?

庄子的笔下对儒家的褒贬评价中,不是一概而论。他批判的是后世世俗化末节化虚伪化甚至歪曲化后的假儒家,并非所有形式的一概否定。

比如他讲了一个“诗礼发冢”的寓言故事:两个 儒生盗了一晚上墓,将风的大儒急忙起来发现他们,他们小心翼翼地解开裙襦,却口中含珠。一位大 儒高兴地朗诵了一句诗经:“青青之麦生于陵陂; 生不布施死何含珠?”这故事揭露了那些满口仁义却行为卑劣龌龊的人们。

庄子的另一个故事写得更精彩——他见鲁哀公,说鲁国有很多 儒士,但像先生这样的却很少。哀公纳闷全鲁国都穿着 儒服怎么能说少呢?庄则正言 道:“我听说, 儒者 戴圆冠而知天时穿方鞋而知地形配良玉而果断处事。”

君主若无其道的人,可以穿著任何衣服;但如果君主懂得其道,那么他的衣饰并不重要。不理解门派宗旨却自称门派成员的人,这样的行为应该受到惩罚!于是鲁国便没人敢再穿那种装扮,只有一位勇猛无畏的大丈夫独自一人,在朝廷前站立。那个人面对国家问题答复如流,无穷尽量。当有人询问这个人的身份时,他竟然是个身披儒服的大丈夫!这是因为真正懂得内涵和外表相结合才能够成为真正卓越者的智慧表现。

因此 庄子的批判并非一概否定,而是在挑战表面的虚伪,以认可内在深厚的情感。在这背后,最根本原因就在于两者的同源共藏殊途同归,是基于共同追求人类精神提升和社会美好生活状态的心灵需求和目标。

生命本悟快乐本心 天人本一智慧本光 光未央原创作品 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