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岳嵩山的钟灵神秀之地,体玄先生——潘师正,以其深厚的道家修为和卓越的学问,成为了现当代道家的佼佼者。前辈新天师教主寇谦之,在嵩山驻足三十年,开创了一股新的教风,并被尊称为国师,使得新天师道传播至北方。而后辈茅山宗十一代宗主潘师正,也在嵩岳居住五十年,他不仅扇动了茅山宗的风气,而且使其传遍了天下;皇帝皇后甚至驾临嵩山,与他讨论道教事宜,这种待遇几乎与国师无异。
然而,寇谦之和潘师正最终的结局却迥然不同:寇谦之去世后,其所创建的新天师道很快就销声匿迹,而潘师正则留下了继承者,让他的思想和实践得以发扬光大,永远流传下去。这一点让人不得不深思。
隋宫玄坛上,有一位名叫隋宫玄坛 潘師正的人物,他字子真,是赵州赞皇(今河北赵县)人。公元584年,他出生于一个世袭官宦家庭。从小,他便展现出了非凡的一面:脚板上有灵龟纹路、双手过膝,这些都是神奇的象征。
随着时间的推移,潘師正在母亲鲁氏教育下,对《道德经》产生了浓厚兴趣。他十三岁那年,当他守墓时,因为孝顺而闻名遐迩。此后,大业年间,当刘爱道来到赞皇时,他们之间产生了深刻的情感联系。当刘爱道知道潘師正是一位有潜力的青年,就带他前往洛阳,不久之后,即受王远知收为徒。
王远知是隋朝时期著名的茅山派高僧之一。在大业七年的某个时候,当炀帝征伐高丽时,便命人迎请王远知,并将其召见于宫内。在一次拜访中,炀帝询问有关仙境的事情,而王远知则推荐了刚加入自己门下的潘師正。当他们相遇,那位风姿绰约、才华横溢的人物令王远知印象深刻,因此决定度化他成为一名真正的大士。
经过多年的学习和修行,最终在太乙观完成自己的仙谱并返回嵩山继续传播他的知识与智慧。在唐朝初期,由于他的贡献,被唐高宗召见并邀请制作佛书,但由于对自己的修行方向坚持己见而婉拒。此外,由于身处自然界中的清净环境,即使当时面临诸多请求也没有改变心志,只是说:“我所需不过松林清泉。”这种超然自若的心态,让唐高宗对此感到非常钦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