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跳花节笙歌舞韵代代传古老民俗展魅力

在贵州广袤的大地上,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其中,苗族跳花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盛大的节庆规模,成为了苗族文化的一张亮丽名片。



关于苗族跳花节的由来,民间有多种传说,其中相传广泛的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苗族的先辈杨鲁。“根据史料记载和传说来看,苗族跳花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不仅承载着苗族人民对祖先的敬仰和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祈愿,更是中华民族丰富多彩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2008年,苗族跳花节被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赢得了世界的瞩目与赞誉。



水城南开三口塘跳花场位于贵州西部六盘水市水城县南开苗族彝族乡。三口塘苗族跳花节是黔西北影响最大的苗族传统节日,参加的人员以水城县小花苗支系为主,遍及周边各县。水城参加的人员分布在:偏坡、新寨、河包啰、洛凯冲、戛姆依、兴发、大岩、吊水岩、大寨、小寨、凉山、海发、腰岩、发戛、双塘、啰布、发地窝、岩头、发期等地的个小花苗支系寨子。参加的周边地区主要有纳雍、赫章、威宁等县。


历史渊源


苗族跳花节拥有着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历史元素和文化内涵,承载着苗族的文化记忆、生活智慧、艺术结晶和民族地域特色。“跳花”一词为汉名,因坡上栽有花树而得名。“跳花节”是认识苗族、了解苗族文化的窗口。苗族跳花节不仅是苗族群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独特浓郁的民族风情和丰富多彩的表演节目也吸引了各民族同胞共同参与,促进了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据传,在炎黄、蚩尤时期,小花苗支系的十二姓祖先为避战乱,带领族人南迁离开家园,有三姓走散了,不知所踪。其余的九姓历经千辛万苦,于农历二月十五这天到达南开三口塘这个地方,他们以三口塘为中心,分别于水城、纳雍、赫章三处建立了九姓大寨,从此定居。以后,每到农历二月十五这一天,散居各地的小花苗支系都要赶到三口塘相聚。聚会时,他们常朝南迁来时的方向眺望,心中挂念走散的三姓兄弟、姐妹,希望能早日相逢。



随着时间的流逝,每年农历二月十五这一天就成了小花苗支系的跳花节,三口塘成了小花苗支系亲友聚会的固定场所,小花苗支系称它为“拨朵”,汉语译为花场。在这里,小伙的芦笙木叶不绝于耳,姑娘的口琴口弦此起彼伏,更有传统的斗牛斗羊,跑马摔跤,凑热闹的汉家山歌,彝家唢呐等……


跳花节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这天,小花苗支系以纪念祖先和亲友聚会,求吉祥平安为目的,都云集于此。花树老人作为花场总管,负责花场的一切活动,寨老和仪仗队由其统一指挥;寨老是花场所在地的苗族自然领袖,以村寨为单位自发组建,为参与跳花节的客人提供各种服务;仪仗队以祈福纳祥,竞技献艺、笙舞娱人为趣,本着培育民族精神为宗旨。其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整个活动都是围绕着花树,在花树老人的带领下进行,自然而然形成了一整套约定俗成的程序,包括:选花树、请花树、送花树、插花树、拜花树、收花树。


在农历二月初十至十四,先由寨老们和仪仗队到山上树林中选花树,苗语为“声搓拨”,然后召开花场筹备会,寨老们安排未尽事宜,仪仗队成员则进行集中培训。来自周边地区的小花苗族同胞,相隔数十里乃至上百里之外的,提前二三天动身,于二月二十四就近投宿以待。



到农历二月十五日上午7点,被花树老人委派的寨老、寨中青年在芦笙的乐曲中,在寨老们选好的花树前,用酒和鸡祭奠后就把花树砍来交付与花树老人,待赶花场的人群到得差不多时,在不断的鞭炮声中,花树老人组织好仪仗队,接过花树。紧接着送花树,苗语为“桑搓”,由两名男青年手舞大刀开山辟路,两名苗女唱着花场叙事歌,数百名芦笙能手,在花树老人的带领下,将花树族拥到花场,礼绕三圈之后,插到花场中心,意为插花树、苗语为“苔搓”。这时头戴箐鸡翎英雄冠的芦笙能手,单腿往前,左右侧身,三次跪下,如此往返三拜九叩结束,向花树(花树老人、寨老们)行叩拜之礼,称为拜花树,苗语为“比拨”。礼成,完毕之后,各苗寨的芦笙手,均可到花树前主动向寨老报名,上台献艺,称为芦笙竞技,苗语为“更拨冲革阿施”。这种芦笙舞曲主要聚集了小花苗支系芦笙艺术的精华所在。




夜幕降临,花场周围篝火满山,花场成了青年男女们的世界。姑娘小伙们用“喊歌”相互联络,有情人邀邀约约,成对成双;没对象的在亲朋的引导下四处活动,寻访意中人。在整个夜间活动中,最具特色的要数传统的“扯花背”了。“花背”即“小花苗”支系服饰中不可缺少的刺绣披肩。天一黑,姑娘们便将带来的花背全部穿上,等待着相识的小伙子们来扯。一个小伙子可向不同的姑娘扯若干花背,一个姑娘也可将自己所有的花背任不同的小伙子扯去——直到身上所有的花背被扯完为止。天亮前,得到花背的小伙子必须把花背分别送还姑娘。若姑娘有意,便会不再收回花背。姑娘收回花背,小伙子就会知趣地走开。当然,姑娘的花背再多,也只送出一件,小伙子得到的花背再多,也只能收下一件。至于谁送谁收,那就要看相互之间的感情和缘份了。



天亮前,还要举行神秘庄严的收花树仪式,受过祭拜的花树将被长者们护卫着移出花场,送到一个易于隐藏、不被人畜践踏的洁净地方存放起来。送走花树,整个跳花活动随即结束。


节日特点

系由苗族中黔西北小花苗支系自发组织形成、以聚会方式为主的特殊民间传统节日。参加人员5—6万人,涉及水城、纳雍、赫章、威宁等县,是黔西北规模最大、影响面最广的苗族跳花节。


活动有祖先历史祭祀纪念、繁衍生存祈祷、族群情感联络、传统文体娱乐竞技、婚恋亲朋社交、歌舞服饰艺术展现等多方面内容,丰富多彩,具有较深的历史文化内涵。


具有一整套按自己支系习俗形成的“跳花”程序仪式以及相关活动内容的特殊传统表现形式,充分体现了黔西北苗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特色。




价值与传承

三口塘苗族跳花节影响面涉及水城、纳雍、赫章、威宁等县的小花苗支系村寨,涵盖了较为广泛的文化空间,原滋原味地保留了小花苗支系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风格,是挖掘、研究小花苗支系民风、民俗及历史文化艺术的露天博物馆和露天展览馆,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



是黔西北小花苗支系特有的民间狂欢节日和民间艺术释放地。其形成与承传对增加民族凝聚力,加强民族团结,增强民族体质,加深民族之间思想沟通和相互了解,营造祥和气氛,构建和谐社会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其丰富的活动内容和独特的表现形式集中体现了黔西北小花苗支系的传统文化艺术精华。如其间表演的芦笙舞以独特的“矮桩功”著称,整个过程反映了苗族漫长的迁徙历史和生产、生活故事,是黔西北苗族芦笙舞的典型代表。其盛装服饰集织锦、挑花、蜡染、镶嵌于一身,工艺精湛,图案、配色极为讲究,并具有一定的象征纪念意义,隐喻了该民族迁徙史和战争史等,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是培育民间艺人和传承人的摇篮。三口塘苗族跳花节特有的文化环境和艺术氛围不断地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民间艺术家和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