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玄英,字子实,是唐初的一位杰出的道教学者和道教理论家。他是陕州(今河南陕县)人,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学问闻名遐迩。成玄英曾在东海隐居多年,直到贞观五年(公元631年),被唐太宗召至京师,并加以尊称为“西华法师”。
然而,他的仕途并未一帆风顺。在永徽期间,他被流放到郁州(今江苏连云港市云台山)。尽管如此,成玄英仍然致力于研究《老子》《庄子》,并著有《老子道德经开题序诀义疏》、《南华真经疏》等重要著作。
他在注疏中特别强调了“重玄”思想,这成为重玄学派的代表人物,使得这一思想成为唐朝早期道教哲学中的主流之一。蒙文通先生曾评价说:“道家之学,在唐代前期,首推成、李。” 成玄英通过他的著作阐释了“重玄之道”,不仅深化了道教的哲理性,还扩大了其对外界影响。
他的思想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他认为一切事物都应该超脱功利,对待万物应视为假象,而真正理解的是那些无形而不可见的事物,如自然与宇宙间隐藏的本质;其次,他主张人们应当返回本源,不要纠结于生死或是善恶,这样才能达到静心养生的境界;最后,他提倡摈弃功名利欲,只保持内心平静,无欲无求,那样就能达到长存不衰。
自成玄英及其同僚之后,“重玄之学”进一步提升了道家的思辨能力和哲理深度,使得它在与佛学相比更加显眼。此外,“重玄之学”的思考也对儒家的心性论产生了一定的启发。虽然许多原来的文献已经失传,但近世士人的辑录如蒙文通先生编纂的《老子义疏》六卷,以及其他相关作品,都为后人提供了解读和学习成玄英思想的大好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