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经典《道藏》以其庞大的卷帙和复杂的分类体系,常让初学者望而却步。对于非教内人士而言,只是对道教思想产生了兴趣,他们往往会被推荐先阅读《道德经》,这部由道祖老子所著的五千真文。作为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著作,《道德经》不仅在道教内部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传统哲学流派以及中华文化中也具有深远影响。
然而,由于老子的时代久远,与现代人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存在差异,不少读者在阅读《道德经》时感到难以理解。这部书虽然重要,但要概括出它的思想主旨,却又似乎需要成千上万的话语,这种“玄之又玄”的现象使得许多人陷入了对“道”的迷思。
其实,《道德经》的核心就在于探讨“ 道”与“德”。首先,“ 道”是一个无法准确定义的问题,连老子自己都没有办法解释清楚“ 道”究竟是什么。但我们应该关注的是,“ 道”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老子说, “ 道可-do”,即使是非常难以表达的事物,它已经存在于天地之前,并且遍布于天地万物之中。这种长久超越人类认知极限的事物,就近乎无生无死,而这个事物便可以称为不可知或未知。
《文始真经》(即《关尹子》)提到的概念——“天天地地者”,指的是苍天与大地本身不能成为天、地,而需要一个东西来赋予它们名称,即命名它们为天、地的人类自身。在人类出现之前或尚未意识到自然万物的时候,天地早就已经存在并按照一定规律运行着。而这些规律性,即我们命名为“ 道”的,是控制着万事万物生长和消亡的根本法则。
接着,我们探讨第二个要素——“ 德”。 “ 德”是指通过感官接触到的世界,也就是宗教中所说的有形色彩的世界。当我们评价一个人是否有品行或者判断他是否诚实时,我们通常会依据他的言行来判断。他如果言行一致,那么他就拥有了真正的人格;反之,如果他的行为背离他的口头宣扬,那么他就缺乏品行。这说明外在表现(德)的改变反映出了内在规律(道)的变化。
最后,我们应当认识到,《道德经》的目的不仅仅是在研究字词用法和典故,更是在通过对其大意的理解来提升我们的视角,看待他人与其他事物。正如南华真人的齐物观念所示,无论何事何人,其本质都是相通的一样,所以我们应避免过分区分小我,从而错失了更广阔的大智慧。如果能够从《道德经》中悟出自己的修行路径,即使只是一点点,也足以令人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