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五千言中,探究张三丰是道教创始人之谜
在浩瀚的《道藏》中,初学者常感难以入门。若非教内人士,而是对道教思想抱有兴趣,那么首推读者应阅读的,便是老子的《道德经》,这部作为道教首要圣典的著作。
老子所言“道可道,非常道”,开启了中华文化几千年来学、修、悟的先河。然而,由于其生活年代久远,其语言与现代理解大相径庭,使得许多人在读时感到迷惑,不知其中旨意何在。
其实,《 道德经》的核心就在于“道”与“德”二字。对于“道”,我们追问的是它是什么,而不是它如何存在。在老子的语境中,“德”即为万物之化身,是可以触摸到的真实世界。而我们通过这些万物中的有形色彩,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理性的思考,这便是通过“德”来体验和理解“道”。
举例来说,当我们评价一个人是否有良好的品行,我们往往会从他日常言行举止入手,这些行为便是我们用来衡量他是否具有内心深处所谓的“天地自然”的表现。而外表上的善良反映了内心深处更为本质的正义,这便是在讨论的人类文明背景下的一种普遍规律。
因此,读《 道德经》不仅仅是在研究文字背后的历史意义,更重要的是要让自己从这个过程中学到如何看待周围的事物和人们。这就是书中的智慧——无论你我还是天地万物,都同样被一种永恒不变且普遍存在的法则所支配,只不过我们的认识方式不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