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座高峰孙过庭 书谱与张怀瓘 书断

两座高峰:孙过庭 《书谱》与张怀瓘 《书断》 在对史实进行了总体观照之后,我们将要落脚到一些具体的书论名篇中去进行深入的研究。现在,我们就要讨论中国书法史上一篇著名的文章:《书谱》。在整个中国书法批评史上,孙过庭的 《书谱》是继后汉赵壹 《非草书》之后当之无愧的第二个里程碑。但两座里程碑的意义不一样。赵壹的《非草书》作为里程碑,其意义主要在于批评意识的崛起,在那个时代,不可能有非常完备的理论,也不可能有成型和系统化的书法批评出现。因此,无论它的内容如何,只要它提倡起一种进步的批评方法,为后代人开辟一条道路,我们就认为它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而汉晋的 “书赋”,在理论上、特别是在批评史上的意义就远不如赵壹,其中所包含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到了唐代,书法理论已经经过了很长时间的演变,而且成果非常之多,如果这个时候光是提倡某种批评方法就不能称为里程碑了。可以说到了唐代,书法理论的要求是要集大成,特别是在书法的研究立场与目标上要集大成。而《书谱》恰好完成了这个宏大的目标。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书谱》的出现,即是对前代书法理论的一个总结 (从 “六书”到初唐的理论),是唐以前所有书法理论的最精辟的总结,这就是集大成。《书谱》的出现,在当时即已经取得了里程碑的地位,这是向前看。如果再向它以后看,孙过庭的 《书谱》以后尽管还有很多书法理论 (宋元明清的众多成果),但这些书法理论除了可能做得比之更细一点或者由于历史的延续在书法内容上增多一点之外,基本上都没有超过孙过庭《书谱》所划定的研究范围。只不过是更简略、扼要或更详细、周密了,其研究的内容与方法基本上没有超出《书谱》。据此,我们才可以说 《书谱》是书法批评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整个 《书谱》所展现出的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思想结构,很难用某一种方式来归类。我们可以把智果的 《心成颂》归为技法理论类,因为它专门研究结构。而 《书谱》几乎包括了书法艺术的所有内容,如史、论、美学、创作、教育、技法、观念……都有涉及。说它是集大成的文章,理由正在于此。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因为它牵涉到的面实在太广,我们必须对之作个大概的整理。我们将不按文章顺序来介绍,而从性质上进行归纳,整个 《书谱》基本上可以分成八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书谱》谈到了书法艺术的形象的规定。比如它反对绘画式的书法:“巧涉丹青,工亏翰墨”,“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这些文字都是非常重要的,从正面或反面都提出了书法艺术具有抽象性的美学规定。 第二,《书谱》对书法家的抒情观有很好的阐述 第二,《书谱》对书法家的抒情观有很好的阐述。如 “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还有如 “写乐毅则情多拂郁,书画赞则意涉瑰奇,黄庭经则怡怿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志惨,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已叹。”这些都是书法抒情理论方面非常重要的经典性文字,广为后人所引用。 第三,《书谱》的创作论,是著名的 “五乖五合”论。孙过庭认为,如果创作的环境、心态、条件好,则谓之 “合”,创作书法作品时一定能发挥得很好,而创作的条件、心态、环境不好,则谓之 “乖”,其书法也就一定不能创作好。还有“一点为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这是研究书法时序对空间的制约的精辟之论。在书法创作的特性和一般视觉艺术两者之间作区别,可以说 《书谱》叙述得最详细,这就牵涉到创作论范畴。 第四,《书谱》谈到了技法规则。如 “执、使、转、用”,有非常详细的解释,还论述了点画的起伏顿挫技巧。 第五,《书谱》谈到了书体论,即书法的 “体势”。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比较典型的即是谈到了正草关系,如 “趋变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畐,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还谈到了真草之间的点画、形质、情性等诸如此类的内容。如 “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这种描述非常精到。后面还有关于篆、隶、行、草四体的区别,这些都是涉及书体研究的精辟之论。 第六,《书谱》谈到了书法艺术的学习观。比如 “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强调观察要仔细,临帖摹仿要相像,还有 “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这些都是有关学习过程的十分精要的灼论。直到现在,我们对这些道理都不一定十分明白,如“察之者尚精”即要细致,我们不一定做得到在观察时非常仔细。“拟之者贵似”,我们可能会说:临摹得要完全与古人一样,岂不成了书奴?我要表现我的个性,不求形似,取其神……,这就是不读书之过,孙过庭早就讲得清清楚楚,所以这是一种地道的学习观的探讨。究竟如何造就一个好的书法家,这方面 《书谱》也有好的观点:如 “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老而愈妙,学少而可勉。”对法的理解与认识,老年人强;而对技术规矩的掌握,青年人快。这是年龄的差异。又如 “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他还说:“初为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这个三段论是学习书法的大规律,现在有很多人求浮名,求速成,希望年青时就成为大书家,殊不知,成大家需要功夫、学养的不断积累,“人书俱老”即指此意。而我们现在通过学习,最多也只能达到险绝阶段,离 “通会之际”的境界还差得远呢。因此学习书法需要踏实而不浮躁的心态。 第七,《书谱》谈到了书法的审美标准。有关中国美学史和美学思想史的研究专著,一般都会提及孙过庭的 《书谱》。原因就在于孙过庭在 《书谱》里提出了很多审美标准。如“违而不犯,和而不同”,这是地道的审美标准。要求变化,但又不能冲突,要互相之间取得和谐,但又不能雷同。又如“不激不厉,风规自远”,这是比较重要的儒家立场的审美标准,它对于我们理解书法的意境、格调、神趣,都有很好的启发意义。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说明白一点,就是不浮躁,不火气,如同千年陈酿,醇而有味。 第八,《书谱》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学术观点。比如他认为 《笔阵图》及王羲之的 《笔势论十章》是假的,为此他作了一些鉴定及考证,对于当时的时风也作了一些批评,如《书谱》中说到有些人根本无鉴赏水平,随便评论好坏,所以他提倡要 “玄鉴精通”。 他在 《书谱》的最后还谈到了撰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旨在强调教育功能。“庶使一家后进,奉以规模。四海知音,或存观省。” 整个 《书谱》理论的构架,大致就是这八条 整个 《书谱》理论的构架,大致就是这八条。这只是其中的基本观点,还有很多具体的叙述非常精彩。诸如形象观、抒情观、创作论、技巧论、书体论、学习观、审美标准,还有对历代书论的辨伪等等。这个理论规模该有多大!大家想想,书法发展至此,还有哪些内容是可以游离于此之外的?至少从理论的角度上来说,没有哪篇论文的思想容量能超出《书谱》之外,书法艺术的所有范围几乎全涉及到了。所以,通过上述非常简单的罗列叙述,已可以看出,孙过庭的 《书谱》的确是一篇了不起的里程碑式的文献。 关于 《书谱》本身,也有一些争论。第一种争论是:《书谱》到底是不是一篇完整的文章?是一篇序呢?还是一篇正文?有人说是 《书谱序》,有人说 “序”实际上也即是正文。如果是一篇 “序”,在古汉语应用的一般情况下,洋洋洒洒写上四千言,好像不太可能,这还是一个谜。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第二种争论是:《书谱》到底是整卷的呢?还是 “卷上”?因为开篇有 “书谱卷上”的字样。有人认为,有卷上必有卷下,而卷下的内容应该是具体地阐述 “执、使、转、用”四种技法。第三种争论是:整个 《书谱》的文章在中间或在最后是不是因为装裱的原因被截断了?有人说没有,是完整的。有人说是被截断了。第四种争论是:孙过庭作为 《书谱》的作者也有疑问,关于孙过庭生于何年、死于何年有好几种说法,关于他的名、号也有几种说法,有人说他名过庭、字虔礼,有的人说是名虔礼,字过庭;还有人说在唐代有两个孙过庭,一个是名叫过庭的,一个是字叫过庭。关于孙过庭和 《书谱》就有这么多的争论,简直可以构成一个 “《书谱》学”了。我们把这些争论介绍给大家,至于结论,我们认为所有观点都尚难作为定论,尚缺乏说明力,因为拿不出很充足的史料证据,而研究孙过庭的困难就在于他是一个从八品的“胄曹参军”,是一个小官吏。在当时没有史料把他详尽记载下来。目前最能作为依据的是陈子昂的 《孙虔礼墓志铭》,但也叙述得很简单。这是关于孙过庭及其 《书谱》的学术研究动态。 从批评内容上看,我们可以发现,孙过庭的 《书谱》的确是洋洋大观。在古代,无论是庾肩吾的 《书品》,还是袁昂的 《古今书评》,还是更早的赵壹 《非草书》等,我们几乎很难看到有一篇书法理论文章,同时牵涉到这么全面的范围。而孙过庭的 《书谱》可以说是第一篇这样的文章,可以称得上是一篇真正的概论性质的文章。它不是专论,专论可能只是取一个点,而概论则需要涉及各个方面,以全取胜。 我们讨论了 《书谱》所涉及的八个方面的内容。接下来我们讨论 《书谱》批评方法方面的问题。 首先,实是求是地说,孙过庭在 《书谱》里所采用的批评方法未必尽如人意。比如他采用 “骈文”的形式,有点接近于汉晋的 “书赋”。只不过汉晋 “书赋”的内容纯粹是一种个人的审美意趣、一种比喻和想象,而孙过庭的 《书谱》是用骈文的方法来说理。但是用骈文的方法毕竟不如用一般的散文方式更能让人直接把握到问题的核心。而且骈文形式也限制了他自己。比如有些观点他完全可以展开的,可是由于要考虑到文字的对偶,就没有办法作很充分的展开。过去的书法评论如 “书赋”都是比较浮华的,孙过庭认为他的批评应追求质实。但从 《书谱》本身看,虽然文章观点非常鲜明,赞成什么,反对什么,非常明确,可是由于用了骈文,其文风也很难摆脱浮华的弊病——用骈文必然如此。到了后代,读起来已很困难,对之作结构分析、内容把握就更困难。因此后世就有清代包世臣做删定书谱的事,他把其中的一些由于文采需要所出现的文字全部删掉,留下一些主要的东西。删去之后,文风可能比较简洁一点,但是一般的人还是不读包世臣的 《删定书谱》,而读孙过庭的原文,因为长期以来人们已经接受了 《书谱》。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不过,从包世臣删 《书谱》这一事实来看,说它的批评方法由于文体限制,而相对缺乏鲜明度与逻辑力量,没有 《非草书》那样的震聋发聩之效,我想是不为过的。 第二,整篇文章理论色彩非常浓,但是文章的结构比较散乱,这也是 《书谱》的一个缺陷。正因为它的结构比较散乱 (有时谈到这里,有时又谈到那里,论述中心常有游移)所以后代人才有这么多的争论:它到底是不是原文?有没有被删节过?后面是否还有续文?虞世南的 《笔髓论》,深度远远不及 《书谱》,但结构十分完整,从 “序体”至 “契妙”,中间是真行草,非常严密,没有人怀疑后面是否还会有文字被删节或脱落,因为它本身就是这样一个结构。而 《书谱》则比较散,如果我们对之作结构分析,将会碰到非常大的困难,因为文章前后没有关照与呼应,这一点也必然给论述带来一些问题。孙过庭的论述相对来说,比较随意,思路所至,行文所追,不大考虑到论述时的立足点。所以,关于 《书谱》的分段就有多种争论,有人认为是四段,有人认为是六段,还有的认为有很多段等等。我们现在看到的 《书谱》文字,是印刷时给它分过段的,可是,是否就是原来的分段,也很难说,因为 《书谱》墨迹本是没有段落标志的。墨迹本无段落,要给它划段,也只有按文意来分,而按文意来分,它的结构又很不清晰。所以,不管哪一种分段,都无法确保正确。 我们把 《书谱》的成功面和不足面都作了介绍 我们把 《书谱》的成功面和不足面都作了介绍,我想,尽管 《书谱》批评方法有问题,但这个问题不能由孙过庭个人来负全责,这是当时的时代规定。但有一条,《书谱》所牵涉到的批评内容和它的鲜明观点,也可以说是一种鲜明的批评意识,却使它当之无愧地成为第一流的名篇。所以,具体的文字应用及批评方法方面的问题,不足以抵消它在内容上的“大全”性质,不足以抵消它的庞大体系,当然更不足以抵消字里行间所闪现出来的睿智卓见。 孙过庭 《书谱》的成功标志着书法理论走向了新的高度。因为有了 《书谱》的出现,我们才对古典书法理论有了一个认识轮廓。美学史家、艺术史家可能对书法理论是外行,但却对 《书谱》不敢稍有怠忽。同样,一个初涉书法理论的人,要想了解古代书论的大概面貌,应先去读一读 《书谱》。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不是专业搞书论的,可以不接触 《非草书》、 《笔阵图》或 《书品》、《古今书评》,但却应该接触 《书谱》,以它为入门的途径。这不仅因为它与创作技巧最为贴近,不属于纯理论的史学、美学或书家研究,立足于创作、技法、学习,立足于审美观与形式观的培养,有较强的应用性,更因为它是对唐代之前众多的书法理论成果的一次大总结、大归纳。以它为线索再上溯至上古书法理论,就有了一个很好的基点。而以它再下推至宋元明清甚至现代书论,也是十分切于实用的。有些 《书谱》里提到的问题,即使在今天仍有其突出的现实意义,仍然是不过时的。一部书论在延续上千年时间之后还不过时,其研究结构还很新鲜和切用,可以说明孙过庭的伟大,也可以证明 《书谱》那不败的生命力。比如目下许多创新口号看似很新鲜,时代感很强,其实早在孙过庭 《书谱》中已有涉及。时人误以为新鲜,只是对 《书谱》过于陌生之故。因此,即使是目前有志于创新而反对古典书法的新潮书家,也应该多读读这样的书论,寻找到真正的位置与出发点。 接下来,我们要讨论一下张怀瓘书法理论的历史意义。张怀瓘与孙过庭,可以说是唐代书法理论的两座高峰。张怀瓘采用的研究方式与孙过庭截然不同。孙过庭书论是概论性质的,他是一个很好的批评家,但好的批评家不等于是一个好的研究家。我们可以把搞书法理论的分为两类:一类叫做书法批评家。针对时下的现状作出自己的判断,好的、坏的,成功的、不足的,都能作出自己的判断,逻辑思维能力强。批评家的目标瞄准现状,瞄准他最感兴趣的问题。另一类是书法学者,学者可能不了解现状或对之不感兴趣,立足于传统学术遗产,研究古代书法。我们有理由把孙过庭 《书谱》归为书法批评家,当然他是有很高理论素养的批评家。而张怀瓘呢?他基本上是属于书法学者。所以,论观点的批判性及敏锐性这一点,他够不上真正有锋芒的书法批评,可他阐述书法理论时的系统性及严密性却比孙过庭要强得多。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中国书法理论成熟时期的两位大师,都出在唐代,在后代书论家中,没有哪一个人能与他们抗衡。 过去,我们对孙过庭有比较多的注意,而对张怀瓘不太注意。我想,应该重新评价张怀瓘的意义。 张怀瓘的际遇与孙过庭不一样。孙过庭是一个从八品的小官吏,他能写 《书谱》,也是个令人无法理解的现象:地位这么低的人居然能做出这么精深的理论文章,当然使人感到突兀。而张怀瓘却有比较优越的条件。在唐玄宗时,他就是翰林供奉,当时李白的地位也不过如此 (翰林学士)。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由于过去重视张怀瓘不够,对他的生平行实语焉不详,为此我对他作过一些考证。他的生卒现已无法确定,很早就开始搞书法理论,他最早是以 《书断》(传世最早的书法理论著作)被唐玄宗看中,被召进开元天宝时的内廷,专门负责整理内廷所收藏的各种书法藏品、书法文献资料,鉴定书法名作作收藏编目等。“安史之乱”时,长安被占领,唐玄宗逃往四川。张怀瓘随驾一起到了四川,因为他属于内臣,与当时的太监地位相近,因此生活还是比较稳定,不用长期颠沛流离,君臣在四川躲了几年。这时,唐玄宗的儿子李亨在宁武继位,是为唐肃宗。虽说是继位,其实带有纂权的意思。此时唐玄宗的江山已分崩离析,他已无法控制整个政权与社会。李亨继位后,名义上遥尊玄宗为太上皇,可将实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安史之乱”平息以后,唐玄宗从四川返回长安。此时张怀瓘又随驾一起回到了长安,一两年后便下落不明了。我想道理也很简单,“一朝天子一朝臣”。肃宗对旧皇帝身边的侍从之臣肯定会予以排斥。有关张怀瓘的行实,费大力气考据下来即是这样一个情况。 我们所关心的是张怀瓘的书论贡献而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行实 我们所关心的是张怀瓘的书论贡献而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行实。那么,张怀瓘在书法理论上有哪些贡献呢? 首先,张怀瓘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书法史家,一篇 《书断》就足以构成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书断》实际上是继卫恒《四体书势》以来最详细的一部书法史。而且,这部书法史除了评论之外,还系有每个书家较详细的传记。《书断》把历代书家的作品分成 “神品、妙品、能品”,实际上是庾肩吾 《书品》的一种持续。品级划分包含了张怀瓘对书家研究的基本态度与方法,为后世所重。张怀瓘传世的文章总共有十一篇,内容十分广泛。比如有一篇文章叫 《书议》,主要讨论当时的书法状况,比较侧重于行草,不记篆隶,似乎与虞世南同一立场。另一篇叫 《书估》,这篇文章甚至牵涉到当时书法名作的交易及买卖的价格,把九十余名古代书法家排成五个等级,并排上价格与价值。还有一篇叫 《文字论》,表面看好像是应用性的文字论,实际上谈的是书法艺术。从理论概念上说,“文字”与 “书法”的区别尚处理得不够明显,但文中有一个著名观点:“善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这比王僧虔的“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的观点,相对而言又要进一步。他强调好的书法鉴赏家只看作品的神采,不看作品的字形。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王僧虔说的是 “神采至上,形质次之”,是第一与第二的关系,而张怀瓘却是绝对的重视神采,只看神采,不看字形,这表现他对神采特别重视的态度。他的 《六体书论》,阐述的是六种书体的由来。这是在书体研究方面是比较重要的理论著作。第五篇文章是 《论用笔十法》,牵涉到技巧。第六篇也是技法理论叫 《用笔法》。《玉堂禁经》则谈到 “永字八法”。后三篇所谈均属于技法理论的范畴。还有一篇叫 《评书药石论》,这是典型的批评—— 因为有毛病,所以要吃“药”,即书法不好,需要批评。这是书法批评方面很有代表性的文章。 我们对张怀瓘的众多书论很难一一介绍,只能先作一简单扼要的提示,而着重来研究他的不朽名作 《书断》,因为它是张怀瓘对书法理论与批评史的最重要贡献。《书断》是侧重书法史研究方面的文章。这篇文章很长,分为卷上、卷中和卷下三部分,这样的安排明显看出他的理论意识。《书断序》是一篇关于书法艺术哲学的好文章,反映出典型的儒家书法理论意识。他认为书法同艺术一样,是以 “伦,助教化”为目的的。卷上谈的是十种书体,每种书体的源流如何,名家有谁均一一列出,最后则是总结与题赞。我们可以将其看成是关于书体发展的概论。卷中卷下分为神、妙、能三品,每一品中把相应的书家归类,详录他们的传记。这种研究方法,是地道的书法史家的方法。记得袁昂的 《古今书评》曾有一条很有名:“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这只是一种个人印象式的评论,而非历史叙述。张怀瓘却是地道的书法史家。评论在 《书断》里不重要,而书法家的生平事迹对他来说却很重要。所以,就 《书断》而言,张怀瓘不是一个主观意识很强的批评家,而是一个学者。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这是我们对张怀瓘的一个基本估价。 张怀瓘的著作,牵涉到书法字体的理论、用笔的理论、批评的理论,甚至还牵涉到书法收藏的价格、记录等。这么多理论内容,不像孙过庭的 《书谱》那样包容在一篇文章中,而是以一篇专著论述一种理论。这一点也证实了我们的判断,张怀瓘是一个地道的书法学者。我们现在从他传世文章的质量和数量两方面来作一个总结: 首先,在过去,没有一个书法理论家有条件像张怀瓘这样对书法的各个方面都作出专业性的展开,即使孙过庭也不可能如此,因为一个从八品的小官吏,根本无法看到内廷所收藏的大批书画名作,要研究书法鉴赏理论就无从谈起。这一点,只有张怀瓘能做到,因为他有这个条件。也没有一个人的书论能有如此宽的辐射面,并同时拿出这么多不同类别的研究成果。这是第一个重点。 第二,张怀瓘本人的自我感觉很好 第二,张怀瓘本人的自我感觉很好,他认为自己的书法很有水平,只不过当时人不懂,甚至认为自己并不亚于虞世南 (见 《文字论》:“自量可比于虞褚而已”)。但是,张怀瓘的书法迄今为止却根本看不到。像张怀瓘这样著作等身的人物,即使由于各种原因使其书法原作散失了,但在离唐代很近的宋代的刻帖里面也应该被刻入。如果他的书法水平确实很高的话,是不会遗漏的。因此,我们对他在创作上自我感觉良好的态度感到怀疑。他的作品没有流传下来,估计是在书法创作上的成就不太高的原故。唐代有那么多的书家作品都流传下来了,为什么偏没有张怀瓘呢?据此,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张怀瓘在当时给人的基本印象,是一个专业的理论家。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请注意,到目前为止这个 “专业理论家”的身分是比较重要了。在唐代出现的所谓专业理论家,就是毕生从事这方面的专门工作的人,身分与条件规定了他的这个职业,而且这个职业与本人写字写得好与不好关系不大,只要能作出充分的研究就行了。这种专业的书法理论家、学者,在张怀瓘以前还没有过。孙过庭虽然在书法理论方面的素养很高,但他本人的身分是一个胄曹参军,专门从事头盔甲仗兵器的仓库保管工作,不像张怀瓘以专门从事书法方面的研究为职业。专业理论家的出现,意味着书法创作与书法理论开始分道扬镳。在过去是没有的。后汉至两晋的所有书法理论都是书法家或是文学家作的。到南北朝时,一部分文人介入书法,使书法的理论从创作家手里部分地解脱出来。到了隋唐之交,智果、智永和尚、虞世南、李世民、欧阳询等创作大师搞理论,也主要是致力于书体和技法方面的理论研究。孙过庭则是两方面兼长的人物,但还是以 《书谱》的墨迹精妙为人所艳羡。只有到了张怀瓘,以专业的书法学者的形象出现。一般说来,批评家对作品提出优劣褒贬需要创作经验,如果没有拿过几天毛笔的话,很可能就判断不出来。所以批评家必须直接面对作品,而书法学者却可以做一些专门学问,而不必尽皆直接面对作品。比如张怀瓘著 《书断》,若他自己不搞书法创作,也可以根据历代文献、资料来进行整理归纳。书法学者的出现比书法批评家的出现,相对来说意义更大一点,因为它意味着书法理论可以独立和自成体系,而不仅仅依附于创作。 张怀瓘的书法理论体系非常庞大,所牵涉到的面非常广,而且数量也特别多,他的全部书法理论的文字加起来足足有五、六万字,占他之前古代书法理论字数总和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也足以反映一个专业化的水准。这当然是一个大概的计算,毋庸置疑,书法理论的价值高低,不能仅仅依字数多少来衡量,但古代书法理论是从不自觉到自觉,慢慢积累起来的,著述字数多少也反映出质量的问题 (因为质量不高就会被淘汰),反映出专业意识的强弱。这一点,张怀瓘的得天独厚的研究条件就很起作用了。他的著述宏富是历来书论家所望尘莫及的。 理论修养的全面是一个标志,理论著述的宏富是一个标志,理论的学术化色彩浓郁又是一个标志,当然理论家的特定身分与特定工作条件亦是一个标志……。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张怀瓘的形象是个前所未有的形象。我们高兴地看到他的 《书断》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书论巨著,在此以前还没有这样规模的巨著,同时,张怀瓘本人又是一个特殊的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的际遇、工作条件、知识结构以及他对书法理论所持的态度,还有他本人所具备的专业意识,这又构成一个很有趣的前所未有的研究对象。孙过庭当然也无愧于理论大师的称号,但他显然缺少一种 “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风度,他是尖锐的、反应灵敏的艺术家,他有很强的判断力与逻辑演绎能力,但他限于自身的地位条件,无法来做张怀瓘这样的工作。我们对孙过庭的 《书谱》感兴趣,但却很难对孙过庭这个人感兴趣,史料太少,生平太难以了解且缺乏特色,使对他的研究受到极大阻碍。但对于张怀瓘,情况就完全不同了,我们会对《书断》沉迷不已,也会对张怀瓘这个人物沉迷不已。在中国书法批评史上,《书谱》的高屋建瓴的概论性格与 《书断》的扎实严谨的百科全书性格,构成一对理论的双璧。但若研究书论家,则张怀瓘身上所反映出来的专业意识,独立于创作的理论趋向,却是个独一无二的范例。 孙过庭、张怀瓘这两位中国书法批评史上的最杰出的大师 孙过庭、张怀瓘这两位中国书法批评史上的最杰出的大师,前者具有批评家性格,后者具有学者性格,他们同时出在唐代,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唐代书法的兴盛。反过来,这么庞大的理论,这么宽的涉及面,当然也是基于唐代书法崇尚法度、建立体系这么一种时代的需要。在魏晋南北朝,即使有这么一个理论家想做这样一种工作,也没有这个优厚的条件。只有在法度建立的需求之上,才能有理论体系化的目标。当然反过来说,唐代众多的书法专论的出现,也为唐代书法尚法提供了理论根据。当然,这是另一个话题了。来源书法屋,书法屋中国书法学习网。此外,《书谱》与 《书断》在后世的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遑论在思想上直接影响、启发造就了几代理论家,即以宋代朱长文的《续书断》与姜夔的 《续书谱》,甘愿取名为 “续”,已表明这两部著作那无与伦比的影响力了。 思考与练习: 1.《书谱》有哪几个方面的论述?请根据本章所论,进行归纳论述,以期加深印象。 2.对于孙过庭 《书谱》研究中悬而未决的问题,请作一概括论述,并提出充分的文献依据。 3.张怀瓘传世有多少书法理论著作?请对这些著作进行表述,并提出每一篇文章的内容提要。 4.为什么说张怀瓘是专业书法理论家?我们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研究而得出这个结论的?它在书法批评史上具有什么意义? 5.请对张怀瓘 《书断》进行专题研究,要求是勾画出《书断》的史观意识特征,并将 《书断》中对历代书法名家的排比与批评,与六朝书论如羊欣的 《采古来能书人名》、庾肩吾的 《书品》、袁昂的 《古今书评》对名家的研究进行对照,研究唐代书法理论家的特殊历史研究立场。 参考文献: 孙过庭:《书谱》;张怀瓘:《书断》。《历代书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朱建新:《孙过庭书谱笺证》,中华书局,1963. 启功:《孙过庭书谱考》,《启功丛稿》,中华书局,1981 马国权:《书谱译注》,上海书画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