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二十七日下午结束了年终的账目清点,二十八日我们在客堂为团年活动做准备。到了三十日下午,我们在山门外设立香案,为前辈们的羽化和后来的化身各派供奉牌位,进行普度法会,并请高功、经师前往山外“召请”(摄召)。监院负责拈香,摄召结束后,经师引领道众,而监院则带着牌位去祖堂安放,这就是“请羽化道众回常住过年”的仪式。殿主们前往厨房为供品做准备,而寮房则安排表演。晚上,我们举行晚课,在祭孤之后转祀天尊。在大殿结束后,经师用韵脚打响法器,引导监院到各处神位前“化普表”。静默之后,我们吃完晚饭稍作停留,然后执事根据排班通知监院,大厨房由经师接手。我在客堂享用果茶。完成这些程序后,我们开始组织祝寿科仪。随后,我与大家云集于祖堂。一旦程序结束,每个人都会向监院辞岁,而监院也会向大众辞岁,最终,全体道众共同辞岁。我还给我的老师表示了敬意。
初一子时,我参与了一场喝胡辣汤的聚餐。此后的早课中,我们出坛并祝福,将喜神转祀至天尊位置。在早课结束后的庆贺过程中,我们接待喜神。这项活动包括将花生、核桃、枣和钱等物品装入斗中,用红纸封好备用。当接待喜神时,每个寮房都派遣专人持香巡访道众,让他们到山门外特定位置插香于炉燃烧,并且每人必须三次叩头才可以拔出香火返回大殿。此时巡寮人员燃起鞭炮跟随着监院,从山门回到大殿。大殿内的人员将喜神牌位交予殿主供奉,同时监院再次持香到所谓的“喜神”地点进行同样的动作并捧走牌位快速返回大殿。在此期间巡寮人员使用长鞭发射烟花,以示庆祝。此刻,大厅内充满欢笑声和忙碌的人潮。大厅主管最后抓破封好的红纸拿出了斗中的物品分给大家,再问是否有剩余,再次撒出,一共撒了三次。这一系列活动既是对欢迎喜神而来的庆祝,也是一种互相之间亲密友好的表现。
接着,大厅主管又一次喊:“来啦!快来吧!”这时人们纷纷拥上前去争取那些被撒出的物品。大厅主管最终把所有东西全部撒掉,然后指挥人们散开。而我作为学生,则要以相同的方式拜见我的先生。整个过程充满热闹气氛,无论是磕头还是抢夺,都没有固定的顺序,有时候快,有时候慢,不断地变化。
当所有这些程序完成之后,我便参加了一个鼓乐队列的大型庆典。在那里,我见证了一系列复杂但精彩绝伦的仪式,从早晨皇经直到傍晚皇忏,每一刻都充满活力和意义。我还注意到,在这一段时间里,每天我们都会根据不同的日期调整我们的节奏和节目,比如初三月斗,以及遇上庚申或甲子之年的特殊拜斗习俗。
经过这一切激动人心的活动,当初九那天我们终于迎来了最重要的一天——祝寿日。那是一个难忘的一夜,因为它标志着一年一度特别的情感交流与社交事件。而第二天,即初十,是一个新的开始,那些曾挂念过年的道友们重新获得自由,他们可以自由地离开庙宇继续自己的生活。但即使如此,这些传统仍然深植于我们的文化之中,它不仅反映了我们对过去英勇先人的尊重,还让现代社会得以通过这种独特而富有戏剧性的方式展现其精神与情感层面上的联系。这一切都是为了纪念那些已经羽化成仙的人们,同时也为了保持一种跨越世代的心灵连结,使得无论是在哪个时代,只要有人遵循这些古老习俗,那么他们就能感到自己属于这个永恒不变的事实世界,与那些已逝去先人的灵魂紧密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