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隆重启动中华典籍外译工程致力于发掘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深远影响的宝贵财富推动这段光辉历程在世界

山东大学隆重举办“中华典籍外译工程”启动仪式暨专家座谈会,揭开了将《博物志》《酉阳杂俎》《梦溪笔谈》等10本经典著作翻译成英语、日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的序幕。这些书籍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智慧的深邃,也映射出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力的广泛与深远。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李彦文负责翻译《中国文学史简编》,她表示,在忠实于原著的同时,还要考虑海外读者的接受程度。她用复合翻译策略和多种方法精心打磨,每一字每一句都充满敬畏之心。

助理研究员田小龙正在推进《梦溪笔谈》的西班牙语版本。他介绍,这本书记录了北宋时期中国科技、地理、人文等领域的发展,对学术性和趣味性兼具,但目前外文译本较少。田小龙已经完成三分之一的书稿翻译,专有名词是最大的难点,他需要用更通俗的语言进行注释。

学校领导任友群在启动仪式上强调,山东大学长期致力于中华典籍保护、利用和传承,并建设国学外译与传播研究中心。他希望参与项目的人员能够立足全球视野,回应时代需求,不断探索多语种翻译、新文化创造国际趋势及跨学科合作等问题,将中华典籍推向世界。

山东省委外办副主任李永森指出,中华典籍的外译是一项复杂而艰巨任务。既要忠实于原著精神,又要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以及适当创新融合,使其贴近海外读者的心灵。

中国外文局副局长于涛提出,当下应该积极运用现代传播新技术,如生成式人工智能,加快高端人才提升,同时培养青年人才投身到中华文化国际传播事业中来。

在座谈会上,一些高校专家就如何将中华典籍引入国际舞台进行讨论,他们认为,要让非中文读者看到一个怎样的中国?既包括沉稳大气古典气质,也包括朝气蓬勃思想通透的一面。这次选入工程中的经典作品,如《博物志》、《酉阳杂俎》,通过创造性翻译,可以让海外读者感知可爱有趣的一面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