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失道章十一

妙本自然,体性虚无,固无得无丧,若约人则禀和气,含道而也。当上古性纯质朴,三皇五帝以来,失其素真,帝王有为、人民性革。道德丧后,仁义礼智权势焉。且天地动静者,不动运,无以挤排日月星辰;不宁静,无以厚载生长动植。万物山川所依之德也。盖禀大道,是自然之化也。

《易》云:太极生两仪,两仪生三才,以至于万物。此应用匠成茂养,即是大道之用。大道存,则生;大道去,则死。大道不可离,可离非大 道。此人生而静,与天地同一性。这种本清静,如驰骋六尘、奔波三业,则灵台不树、天光不明,其失其本来面目,而沦于生死矣。

故凡不善於显明的人,被人诛杀;凡不善於幽闇的人,被鬼诛杀。这正是因为失去了“大 道”的明白与实践的重要性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天失了‘大 道’,便有阳气勃发;地失了‘大 道’,便有阴气泄露。”神灵失去了“大 道”,便无法安息。而谷泽流注断绝,“谷”亦即水源,也会竭涸。“万物”都没有了“大 道”,便无法再长久存在。而君主失去了“大 道”,便会丢掉整个国家;臣子或卿士(侯王)们失去它,就会丢掉自己的国家或者官职。而普通百姓如果迷失了“大 道”,就将丧命。

因此,当我们要顺应宇宙间的和谐运行时,我们必须遵循着这一原则,用冲激和柔顺相结合的手法,将这些原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以此达到真正的大智慧。如果能做到这一点,那么我们就是顺应着宇宙的节律,为的是保持生命的活力与生命力的充盈,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修养,从而在这世界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在人类社会中扮演出自己应该有的角色,这正是我所追求的大智慧、大勇敢、大慈悲,以及对生活的一种尊重与理解——总结起来,就是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广泛关怀与深刻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人的内心世界都将得到净化,使得每个人能够更好地融入到现实社会中去,同时又不会被世俗功名利禄所左右,从而达到一种超脱世俗烦恼的心境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