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参同契作者传承再考探索道教三大经典的奥秘与深度

【内容提要】:本文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根据前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梳理《参同契》作者传承的基本状况,对《参同契》的作者传承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探讨。本文将集中针对《参同契》下篇提出三个疑问,通过对疑问的考察,重新提出《参同契》的作者传承体系的可行性倾向。

【关键词】:《周易参同契》 作者传承

在道教丹功中,《悟真篇》和《周易参同契》并称“双壁”,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无论是内丹还是外丹,无不把《周易参同契》放在非常崇高的地位。后世的丹家都通过作注的方式对其进行过进一步阐发,但由于典籍中的文献材料很少,对其研究仍然有很多待挖掘。尤其是对于《周易参与合」的作者,更是有多种版本现于世间,其中彭晓注本、阴长生注本和无名氏注本等,都提供了不同的观点。

史料梳理

(1)彭晓注本

在彭晓引用的书首序言中,他提到魏伯阳真人曾会稽上虞人,是修真潜默之士,其修炼之法被认为是从天而降,而非人为创造。他还指出魏伯阳得到了古文龙虎经,并利用此经撰写了三篇,即今所见之“三卷”。这些信息表明彭晓认为魏伯阳是该书最初的著者,并且他得到了某种神圣或超自然来源的情报来撰写这部作品。

(2)阴长生注本

阴长生则提供了一个不同的说法,他认为徐从事先于魏伯阳创作了五相类,这个说法可能源自于某些早期历史记录。但他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即如果这是真的,那么为什么这个五相类没有留存下来?是否存在一些早期版本已经丢失或者被遗忘?

(3)容字号无名氏注本

无名氏注释则给出了另一种可能性,他指出凌阳子曾将此书转交给徐从事,而后由徐从事又将其转交给淳于叔通。这意味着淳于叔通可能是在徐从事之后接手完成此书的大部分工作。

除了以上几种主要观点,还有一些其他材料,如玄光说、刘知古说、葛洪说和陶弘景说的,也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但需要谨慎分析,因为这些记载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和误解。

《参与合》文本以外的材料(重要旁证)

(1)玄光说

玄光先生的一句话:“徐从事拟龙虎天文而作上篇,以传魏君;魏君为作中篇,传于淳于叔通;叔通乃制下篇以表三才之道。” 这一看法似乎支持了之前提到的关于淳于叔通如何接手完成下半部的情形。

(2)刘知古说

刘知古则引用了一句抱朴子的话:“……魏伯阳作‘参与合’二卷,其旨如似解释‘周易’,其实假借爻象以论修仙之意。” 这句话强调了当时学者们对于这一主题理解上的差异,他们并不完全明白这部作品背后的真正含义。

(3)葛洪说及陶弘景说的分歧与争议

Gehung and Tao Hongjing's comments on the book, as well as their differing views and disputes.

(4) 张玄德说的影响

张玄德在他的文章中提到,“昔日刘玄穆侍命於魏先生,看火一年,不遇而夭折。而徐景休勤心积德,不怠昏曦师授药,长生仙去。今在太白山亦千余岁。此三人各通至术,与神仙流。” 这段话反映出张玄德对这一主题认知的一面,以及他试图建立联系之间人物之间关系的一个尝试.

(5) 其他相关文献

前人的结论

汪启明先生基于大量史料调查以及鉴定,最终得出的结论如下:

形成了一个广泛接受的事实,即所有早期编纂者的共同意见都是认为该书是一个合作项目。

鲜明地展示了解决方法使得他们能够找到许多共同特征。

指出了宋代以后出现的问题,即后来的学者开始基于自己的见解改动原有的信息。

我们新的考虑

我们可以看到,从过去的人们关于这一主题所做出的努力,我们可以推断出许多不同的声音和理论。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希望能继续探索这个领域,以更好地理解它背后的意义及其影响力。特别是在考虑到新发现或新的视角的情况下,我们相信这样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确定这个领域历史上的具体事件及人物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