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朋友的交流中,我深刻体会到对于城市归属感的复杂性。我的一个朋友虽然拥有北京户口,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是北京人。他甚至尝试改变自己的孩子对北京身份的认知,尽管这项任务并非易事,因为孩子们往往以家乡为自我认同,而父母所居住的地方则可能只是暂时的避风港。这种对城市归属感简单化的理解,对于成年人来说尤其难以接受。
另一次与友人的交谈中,我被迫反思了关于“地域歧视”的问题。当一位香港服务生询问一个孩子是哪里人时,那个小孩毫不犹豫地回答说自己是香港人。这让服务生感到惊讶,因为他无法理解这个小孩如何能成为香港人的。然而,这个小孩虽然在国际学校长大,日常生活中使用普通话,但出生和成长于香港,他拥有一张特区护照,并且家在那儿,他为什么不能称自己为香港人?
通过这些经历,我意识到用语言或出生地来定义一个人是否属于某个城市实在太过狭隘了。在过去,人们很少会离开他们出生的地方,现在却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跨越边界寻找新的生活。我曾经因为上海户口被注销而只剩下 香港身份,但现在我明白,无论个人选择如何,都应该尊重每个人的决定。
我不常考虑歧视的问题,因为我知道它无处不在,而且我们都可能无意间犯错。但即使不是制度性的歧视,也能引起心理上的挫折和沮丧。而作为上海市民,从小就体会到了对于不会讲上海话的人(外地人或乡下人)的优越感和负面印象。但随着年龄增长,这些观念逐渐消失,因为我们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我们之间的友谊建立在兴趣、爱好和性格上,而非地区标签。
如今,当听到有人利用地域差异来寻求优越感时,我感到可怜,他们的心胸太窄,他们所了解世界太有限。我回想起借读生的时代,当他们因户口问题而被分离,我们开始准备高考时,他们突然消失了,这种制度性的歧视留下的影响至今仍然明显。
尽管如此,我仍然自豪地说自己是上海人,但我的家已经不再那里,所以我清楚地认识到必须关心这个城市的一切,不仅仅享受它给予我的好处。如果大家都不行动,那么现在享有的东西将从我的生活中消失。
虽然不能要求别人怎样做,但至少可以让自己更爱这个城市。你可以选择忽略它,但是请尊重别人才能够真正热爱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