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教作为一股深厚的精神力量,自东汉末年起逐渐发展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道教不仅在信仰上发生了变化,而且在实践和理论上也经历了巨大的转变。特别是在20世纪以来,由于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重大调整以及世界观念的更新换代,新兴的一批思想家、学者和修炼者对古老宗教进行了重新认识和理解,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道家哲学,这就是所谓的“新道家”。
张岱孙
张岱孙(1889-1970),字子静,是清代末年至民国初年的著名书法家、文学家,也是一位深受《庄子》影响的大理学者。他对《庄子》的研究非常深入,将其哲学思想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之中,对后来的文学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陈寅恪
陈寅恪(1890-1961),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杰出史学家,他对中国历史尤其是唐宋时期历史有着深刻的研究。在他的看法中,《庄子》等古籍中的智慧,对理解中国文化乃至人类文明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钱穆
钱穆(1895-1981),又名钱玄同,是晚清到民国时期的一位重要思想家。他通过对《易经》、《论语》等儒家的经典文献进行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且他对于儒释佛三大宗教之间关系有独特见解,这些都反映出他是一个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思考者。
王弼
王弼(约160—约240年),南朝士族人士,以其注释《庄子》的成就闻名,被后世尊称为“注庄先生”。他的注释以通俗易懂著称,为后来无数读者提供了解读《庄子的良好途径,同时也是新道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因为它展示了如何将古代智慧应用于当今生活。
魏建功
魏建功(1916—2018),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历史地理、方志编纂及古籍整理编辑工作。在他的努力下,一系列珍贵资料得到了发掘和整理,为研究早期中华民族社会经济状况提供了宝贵信息,同时也促进了人们对于传统知识体系更加深入了解。
刘伯温
刘伯温(1311—1375)生前被誉为“天下英才”,其诗词文章均富含高超意境,在当时享有盛誉。而他最著名的是预言能力,其中许多预言如能正确解读,无疑可以被视作一种先知或占星术者的表现,而这类现象往往与某些神秘主义宗教,如基督、新娘、新仙等有关联性,因此可以说刘伯温也是一个跨越时代的人物,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不同时代人们对于未知事物态度的心态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