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方言是客家最显著的文化遗产,甚至可以说,是客家民系区别于汉民族其他民系的不可替代的具有深远意义的认同标志。同时,作为仅次于官话的第二大方言群体,客家方言由于其广泛分布,在客家各地区各县市都有其独特之处,而宁都地区则因早期迁入和世代居住一地,其方言在客家方言中更具典型性。
宁都方言保留了许多古音韵和古调,但也有一些与中古音不同的特点,其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与古人论证过“时有今古,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是一致的。宁都居民绝大多数是在中古时期从中南地区渡江入赣的人口,其祖先迁来后保持着自己社会的原先文化特征,不被新居地语言同化。由于宁都地处偏僻,当中州语言在变的时候,宁都方言却“固守阵地”,尽管也在变,但其变化速度,与母语相比,是相当缓慢的。
民间语言大量使用了古词汇,比如“煏”、“猋”、“坼”等,这些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失传或改变用法。在具体发音上,宁都不但轻唇音还未分化为重唇音,也保留了一些舌头音,如将“不知世故”的“知”读作[ti]等。
总而言之,无论是在声母、韵母还是声调上,都能发现宁都是一个保存了许多历史痕迹的地方,它不仅反映了客家的历史演变,也展示了当地人的文化记忆和传统习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顽强抵抗外来影响、坚持自身特色的一种精神,以及对过去生活方式的一种怀念和尊重。这正是我们今天研究和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所需关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