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追求学术研究的热情中,难免会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使是最好的意图,也可能导致误解和偏差。正如一句古语所说:“危机也许是生机。”这句话提醒我们,要开放我们的思维,尊重我们的研究对象,让他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
采访者:张应华
记录者:尚建科
张应华(以下简称“张”):刘教授,您是一位专注于仪式音乐研究的学者。在您看来,当前仪式音乐的研究状况如何呢?
刘红(以下简称“刘”):我并不自视甚高,以至于能全面评价当下仪式音乐研究的情况。我只能谈谈自己参与其中的一些体会和感受。
为什么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仪式音乐呢?我认为这是因为人们开始意识到过去关于传统或地方民间音乐的观察与现今对“仪式”的理解之间存在联系。今天,我们所说的“仪式音乐”概念更为广泛,它包括了神圣与民俗两方面的问题。然而,我觉得,我们在认识这些民俗活动时往往忽略了它们背后蕴含的秩序和规则。这就是说,一些被归类为传统或地方民族民间音乐的文化现象,其实包含着一些符合儀式特征或者准规概念的事物。
此外,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有志于这一领域研究的人士和机构推动。比如上海音樂学院設立了儀式音樂研究所,并实施了一系列相关项目;香港中文大学曹本冶教授主持过一系列关于儀式音樂的计划等等。
以上两个原因促成了當代學術界對於儀禮音樂調查熱潮之形成。
尽管如此,在未來相關調查中,我認為我們應該小心翼翼,不要將任何現象都無批判地視為某種特殊意义上的「儀禮」。這樣做不僅會導致誤解,而且還會對這個領域造成負面影響。如果我們想要深入了解一個特定的「儀禮」,就必須首先明確它是什么性質,以及它是否具有非凡之處,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沒有明确这个界限,而是将每天平常的事情都当作严肃认真的「仪礼」进行分析,这样的做法显然是不合理的。这是我个人的看法、体会。
总而言之,当我们追求学术成果时,我们必须保持谨慎,不要让好意变成了误导。而且,对待这种复杂的问题应该持开放态度,不断探索,最终达到真正理解其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