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若拙,字华盖真人,唐宋之际道士,以其深厚的道教修为和卓越的道德品质,在当时被誉为“驱虎庵”之主。据《太清宫志》记载,他在五代时期自蜀来崂山太清宫,与李公守中子相谈甚契,遂留居于此。他在太清宫南麓建了一座庵堂,并供奉老子的画像,以此来避免崂山众多的虎患。
宋朝初年,由于右街道录何自守坐事流配,被迫离开京城,赵匡胤闻听刘若拙之名,便召他入京任左街道录,并敕封为“华盖真人”,让他负责肃清道教中的不正规行为。《皇朝通鉴》称赞他:“善服气,年九十余不衰,步履矫捷。”每当水旱灾害发生,他都会亲自到禁中设坛致祷,其法术精准无比。
数年后,当时的宋太祖面对刘若拙坚定的请求回归崂山,只好放弃了他的职位,并拨巨款资助上苑宫作为他的道场,同时重修了太清宫并新建上清宫作为其别院。这标志着崂山太清宫受敕称号之始。在上苑宫落成后,不久便有宋太宗继位改元“太平兴国”,因此,上苑宫也随之改称“太平兴国院”,又称“太平宫”。
在崂山期间,刘若拙因其卓越的修行而吸引了许多求道者前来求教。他挑选出十几个人传授给他们最重要的道理。之后,他又出游了多年。在明黄宗昌所著《崂山志》中描述说:刘若拙丹颜皎首,不知自己已是高龄,却依旧穿着破旧衣物,用手遮挡自己的形象。不戴冠冕,不穿鞋袜,即使冬天也不用炉火取暖,即使夏天也不使用扇子。一夜之间端坐化去,如同神仙一般神色自如。
最后,在宋淳化二年的某一年(公元991年),刘若拙逝世于即墨县东关高真宮前(今即墨市东关小学院内),被尊为青岛市文物保护单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