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教授访谈自然之中探索道教威力最大的咒语仪式音乐研究的状况与问题

在我们追求学术研究的热情中,难免会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使是最好的意图,也可能导致误解和偏差。正如一句古语所说:“危机也许是生机。”这句话提醒我们,要开放我们的思维,允许变化带来新的可能性。

当我被问及当前仪式音乐研究的状况时,我感到自己并不具备代表性地去评述这一领域。我只能分享我个人的感受和体会。

首先,我认为仪式音乐研究之所以成为当下学术界的一个热点,是因为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他们过去在“传统音乐”或“地方民间音乐”的框架下进行的田野考察和研究,与现在人们对“仪式”的理解相吻合。或者说,我们今天形成的仪式音乐研究热点,其概念包容性较广泛。这是因为通常说的仪式音乐,涉及到神圣与民俗两个方面的问题。我觉得,我们缺乏认识的是民俗部分中的“俗”,包括了某种意义上的秩序和规则的一些活动和行为,这些活动放到仪式概念中来看,它们其实是有联系的。

此外,一些有志于仪式音乐研究的人士以及专门机构,如上海音樂学院儀禮音樂研究所实施的众多儀禮音樂研究课题,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曹本冶教授主持的一系列儀禮音樂计划,都为这个领域提供了推动力。

虽然仪式音楽研究形成了热点,但是在未来的相关工作中,我们需要注意,不要无原则地将任何现象都归类为特定意义上的仪式音乐。在这个问题上,我觉得,如果没有明确它是一个特定的范围,并且不确定它表达的是非同一般现象,那么我们的理解就会失去准确性。如果每天都例行做的事情都被称作一种严肃认真的仪式分析、研究,那么这样的泛化就无法成立。因此,我强调,“儀礼”行为有标准,有条件,有要求,没有这些要求,就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儀礼。这是我个人的体会、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