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追求学术研究的热情中,难免会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使是最好的意图,也可能导致误解和偏差。正如一句古语所说:“危机四伏,亦是生机之源。”这句话提醒我们,即便是在保护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也不能让我们的善意成为束缚,我们必须允许那些愿意参与和积极主动的人们去行动。
采访人张应华深入探讨当前仪式音乐研究的情况时,刘红教授以谦逊姿态分享了她个人的见解。她指出,仪式音乐研究成为了当下学术界的一个热点,这主要归功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他们过去在“传统音乐”或“地方民间音乐”的框架下进行的田野考察,其实与现代关于“仪式”的概念相吻合。这表明今天形成的仪式音乐研究热点所包含的概念非常广泛。
另一方面,是有志于此领域研究的人士和机构推动,如上海音乐学院设立的“仪式音乐研究中心”,以及香港中文大学曹本冶教授主持的一系列项目等,这些都是推动这一领域发展的关键因素。
然而,在未来的相关研究中,刘红教授强调要注意,不应该盲目地将任何现象都归类为“仪式”,因为具有特定性质并不意味着它就是某种特定的仪式。这种无原则泛化是不恰当的,因为这样做不仅失去了对具体情况分析的必要,还可能导致对文化现象理解上的错误。在她看来,最重要的是要明确什么样的行为才属于特定的、非日常性的活动,并且要界定其范围,以避免过度泛化,使得每天平凡的事情也被称为严肃认真的仪式,从而失去了其原本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