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思想的创始人谭峭醉仙

道教发展到唐末五代十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的苦难,人们向往过上太平安定生活。明智的道教学者,如谭峭及其著作《化书》,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谭峭,字景升,是泉州(今福建)人,其父谭洙是唐国子司业,以乐善好施闻名。谭峎自幼聪明好学,对经史子集有深入研究,小小年纪便被称为“神童”。其父希望他通过科举考试仕途,但谭峎选择了独自研读黄老诸子及道家典籍,并对这些书籍了如指掌。

一天,谭峎告诉父亲他要去游历京城附近的终南山。父亲虽然担忧,但最终同意了。在北方各大山脉如终南、华山、王屋、嵩山、恒山、泰山等地修炼后,他决定不再回家。面对父亲责问,他解释自己追求仙学之志:“茅君划为人子亦辞父学仙今峐慕之冀其有益于父母。”

尽管如此,当他的父亲要求他回家时,谭峎没有挽留。他在嵩山正式出家成为道士,从事吐纳胎息导引以及辟谷养生的修炼。这段时间里,他达到了高层次功夫,不食世间烟火,只靠采晨露仙药维持生计,最终赢得嵩山师尊赞赏。

在嵩山市区,有传说中醉仙形象的人物:夏日穿乌裘,大衣;冬日披绿布衫,有时连续几天躺卧风雪中而未饮未食,让人们以为已逝世,却又无从寻找其踪迹。他还常与贫寒者分享衣物和钱财,用自己的方式慈善助人。

有人曾询问他的行为理由,被回答:“你能看着盗贼偷走你的东西,让你受牵累;没有穿的没有吃的,这本来就没有忧愁呵!”对于那些认为他疯狂的人们,他会以诗歌形式表达自己的境界:

线作长江扇 作天,

靸鞋抛向海东边。

蓬莱信道无多路,

只在谭生拄杖前。

不久之后,醉仙离开嵩山南下衡阳,在那里花费三年精力炼制金丹。一服金丹后,他能够入水不濡入火不灼,还能隐身潜化。此后的岁月里,醉仙继续游历四川青城,那里的云气缠绕让这位隐逸者找到了一片适合自己隐居的地方,与那片土地结下永远相伴的情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