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清明道真人白玉蟾在山间漫步月光下显得格外神秘

白玉蟾,原名葛长庚,是南宋时期的一位道士。他本是白氏继子,因而又名白玉蟾。字如晦、紫清、白叟,号海琼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据说他生于福建闽清,但也有传言他出生在海南琼州。

自幼聪明过人,精通九经之学,并擅长诗赋书画。在童年时,他就曾考取童子科的资格。这不仅表明了他的才华,也预示着他将来走上一条修炼之路。十二岁那年,他更是深入研习玄学,对此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四处求师学习,不断地探索各种知识。

后来,他遇到了惠州的泥丸真人,从其那里学习到了金丹火候之法。在武夷山中,他得道,被尊称为“琼绾紫清真人”。之后,他放下俗世身份,一心一意地投身于道教修炼中。他的师事陈楠达九年之久,当陈楠去世后,白玉蟾继续他的修行旅程。

飞升后,白玉蟾被封为“紫清明道真人”,人们也尊称他为“紫清先生”。在罗浮山和其他地方,与陈楠一起流浪,他们共同探索和掌握了许多高深的道法。

嘉定五年的某个时候,在罗浮山得到了一份重要任务,那就是要主持一个大型的太乙宫建设项目。此外,还有其他几次大规模宗教仪式,如宁宗降御香事件,以及在洪州玉隆宫和九宫山瑞庆宫分别主持国醮等活动,都反映了他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除了内丹学说以外,白玉蟾还涉猎佛家与理学思想,并且融合《易》学以阐述丹法。他认为“圣即仙之道,心即佛之道”,强调内炼成丹与外用成法并重,这些观点对后来的方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著作方面,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由彭耜编纂)、《谢显道编 海琼白真人语录》、《海琼词》,以及彭耜编撰的《海琼问道集》等,其中包括草书作品如《四言诗帖》,这部作品至今仍保留着珍贵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