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学校时,老师会问我的理想是什么,我会回答成为科学家。同学们和老师都会夸赞我的志向高尚。长大后,同事们会问我的目标是什么,我可能说是升职加薪,这样领导和同事们又会称赞我有进取心。不论小时候你梦想成为科学家,还是长大后追求的是财富或其他目标,只要你的选择符合社会认可的生活方式,你就不会被人鄙视。如果你提出一个不同的观点,比如小时候渴望金钱,长大后却想要成就科学家的梦想,那么人们可能就会对你嗤之以鼻。
这个世界上是否存在一种普遍认同的人生观呢?尽管如此,这种问题与我又有什么关系呢?庄周不懂鱼的快乐,又怎能知晓鱼儿的欢愉?而且,即便是我,也并不需要别人的认同!
在战国时代的一个清晨,我们的大闲人庄周和他的好朋友惠施,在濠水桥边散步。庄周凝望着河中游弋的鲦鱼,看着它们自得其乐,就不禁伸了个懒腰,对惠施说道:“看这鲦鱼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是它们快乐的一面。”
惠施听了,不由得挑起话题,说:“既然不是鱼,你怎么知道它快乐吗?”
庄周随即反驳道:“既然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施接着说道:“虽然我们都不是那只鲦鱼,但作为非法官员、名士兼纵横家,我很清楚地明白:既非您,也无法理解您是否真正了解那只鲦鱼的心情。”
庄周回应道:“既然不是那些流浪者中的任何一位,又怎能确定他们对于彼此内心世界所知甚少?”他继续说,“所以,如果真有某些奇特的情感深藏于某个生命体之中,而我们这些外界的人完全无法触及,那么对此感到好奇并试图探索也许正是人类最本质的行为之一。”
这样的逻辑,让人不得不再次思考我们的价值观究竟是如何形成,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选择。这就是《德道经》给我们的启示——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每个人都应该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必过分关注外界对自己的评判。
然而,有些时候,我们仍旧难以避免受到他人的影响甚至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借鉴《德道经》的智慧,将注意力集中在内心的声音上,而非外界的声音,从而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与满足。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德道经》至关重要,它教导人们如何寻找并维护内心平静与稳定,无论环境多么混乱。
当然,有些时候,当我们试图解释或者表达自己的时候,用词可能并不准确,但这并不重要,因为真正的问题是:我们的行为背后的动机是什么?
总之,无论生活发生什么变化,都不要忘记了寻找那个属于你的“德”。“德”,简单来说,就是你做事情时所遵循的一套原则。你为何这样做?这是因为什么东西激励着你?
当所有这一切都消失了,只剩下孤独一人坐在房间里,照亮灯光,并从书页间翻阅出一段文字的时候,他突然意识到了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他发现那些关于“德”的讨论实际上都是关于行动指南、原则框架以及指导个人决策过程的一系列实践方法。而现在,他终于明白了,这一切其实很简单:
每天早上醒来,你必须决定让哪方面占据主导位置:放弃控制欲,或是不计较功利;保持开放性,或是不抱偏见;展现慈悲,或是不计较报酬。
最后,他写下了一句简短的话语:
"我的生活,不需要你的认同!"
于是,他开始按照自己的意愿行走,即使道路崎岖也不轻易改变方向。他不断提醒自己,不管别人怎么评价,只要他相信自己正在朝正确方向前进,就没有必要改变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