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自然本性,弃仁义枷锁——读《庄子·马蹄》
张永祥
《马蹄》开篇即言马之本性:食草饮水,奔腾欢悦,活得悠然自得,颇具风骨。伯乐一来,从此汩没性灵。庄子用一连串惊心动魄的动词,为我们刻画了一幅幅真实到近乎残酷的伯乐治马画面:“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馽,编 之以皁栈,马之死者十二三矣;饥 之、渴 之、驰 之、骤 之、整 之、中止于橛饰之前,而后有鞭荚之后而死者过半矣。”
在这场悲剧中,每一匹被迫服从的人或物都失去了它们原本的天性,都成了为人类服务的工具。而这一切,是因为人类对其他生命没有同理心,没有理解和尊重他们自己的生存需求。
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常常以万物为我而生,而不曾思考过它们是否愿意与我们共存,更何况是承受着什么样的痛苦与折磨?(图9)人作为万物的灵长,却往往忽视了自己对他者的影响。即使善于识马的伯乐,也无法适应马儿真正的心声,只能通过暴力将其驯服,以达到“我善治 马”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不仅牺牲了动物,还丧失了自然本质。
正如老子的感慨所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邹阳《狱中上梁王书》,老子批判的是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并非空穴来风)。这种基于人性的伦理观念,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可能加剧问题,使得人们陷入更加混乱和痛苦的情境。
韩愈曾经感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虽有名馬祗辱於奴隶人之手,骈死於糟糠之间,不以千里稱也。”(韩愈,《铸钟记)),这里提到的“名馬”并不是指那些拥有特殊才能或特点的事物,而是指那些被束缚于外界力量下,被强迫成为工具的人类及其他生物。这是一个关于自由与压迫的大讨论,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它们都应该享有一定的自由空间去追求个人的幸福和满足,这才是最基本的人权。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是一种不断地强制控制,一种为了实现个人目标而无情地利用他人的行为模式,这种方式已经深深根植于我们的社会文化结构内层。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使像庄子的理想国“至德之世”,也显得遥不可及,因为它需要人们放弃一切欲望,让每一个人回到一个纯粹且简单的地位去生活,那里的每个人都是平等且自由,他们不会为了金钱或者荣誉争斗,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东西其实并不重要,只是在这虚幻世界中的浮云。
陶渊明在他的作品《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片荒凉无人的地方,其中居住着一个古代村落,这个村落的人民生活安宁又自给自足,他们彼此友好,对待所有事物都充满敬畏,没有任何形式的竞争或征服意识。而东晋末期南朝宋初,他身处战乱纷飞,但却依旧怀念那份原始纯真的社会状态。他梦想建立这样一个理想国度,那里的居民能够像野兽一样随意穿行,而鸟儿也不怕人类靠近,因为那里没有恐惧,没有竞争,只是一片宁静美好的景象。
然而,当我们回头看历史,就会发现这些梦想似乎总是在远方漂泊着,如同那个冰清玉洁神人的故事,它们既激励又令人绝望。卢梭说,“野蛮人所以不是恶的,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这是对我们现代文明的一次反思。当我们沉浸在技术进步与知识增长带来的便利时,我们是否还能保持那种最初接触自然时所拥有的纯真?
最后,让我们一起思考,在这个快速变化的大时代背景下,我们如何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行动更接近那份庄子的逍遥思想呢?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到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立且珍贵的时候,我们才可能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和谐。如果你愿意,请加入我,让我们的脚步共同踏上寻找那个未知领域,那片属于我们的故园的地方吧。在那里,我相信,你会找到你的归属,也许你会遇见另一种全新的自己,或许你会发现另一种不同的世界。一路上,请随我携手前行,一起探索那片忘川边上的秘密。你准备好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