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归自然本性抛弃仁义枷锁 读庄子马蹄并探讨道德经第一章的哲学深度

复归自然本性,抛弃仁义枷锁——读《庄子·马蹄》并探讨道德经第一章的哲学深度

在《庄子·马蹄》的开篇,我们见证了一个关于自由与束缚的故事。庄子通过一系列惊心动魄的场景,刻画出伯乐如何将一个自由奔腾的野马折磨至死。这不仅是一段历史,更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次深刻反思。

人作为万物之灵长,却常以万物为我而生,忽视了其他生命体的喜怒哀乐。即使善于识马的伯乐,也无法适应马儿天性的需求,而是以暴力驯服,以使其丧失自然本性。这种对于动物权利无知和对自然界漠视,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老子的批判也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他指出了“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的问题,即当道德被奉为圭臬时,便会出现诸多伪善和欺骗。当我们追求仁义礼乐时,不自觉地迷失了真实的人性和天然状态。

韩愈在他的《马说》中也表达了一种对待千里马应有的态度,但他没有意识到真正的问题所在。在他看来,只有那些被人认可、被用作工具的人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而那些未被发现或未被利用的人则是低等存在。这便是我们今天所说的“主观中心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

然而,在这个世界里,并非只有这些强大的个体才能获得尊重。而庄子的理想国——“至德之世”,却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地方。在那里,没有纷争,没有差别,每个人都能自由地生活,无需担忧生计,因为他们已经拥有了一切需要的心灵满足。

陶渊明在他的《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片如此理想的地方,那里的居民既不生产也不消费,他们只享受生活,不干扰他人的生活,这样的社会充满了宁静与欢愉。但这只是一个梦想,是人们心中的愿望,而不是现实中的可能。

卢梭认为,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叫做善。他们缺乏智慧和法律约束,但由于情感平静,他们不会作恶。而庄子则认为,这些仁义礼乐都是尘世间的累赘,它们破坏了原始纯真的淳朴与真实。

因此,当我们面临着日益增长但品质减少、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生活时,我们是否应该回归到那个更简单、更纯粹的人类文明?是否应该重新思考我们的价值观念,让它们更加贴近自然,使我们的行为更加符合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存的地球法则?

答案显而易见: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新的方式来理解生命,为它提供最基本且最珍贵的事物——自由。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过去那种狭隘、专横甚至残忍的手段,用一种全新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以及我们自己在其中扮演角色的角色。在这样的道路上,每一步都充满挑战,每一次选择都承载着重大的意义。但正如庄子所言:“天下熙熙攘攁,其中必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