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崂山太清宫东山蟠桃峰下面的山路上,有一块巨大的花岗岩石头,上面刻着“太白石”三个大字。离太白石不远的一处石崮上,刻着李白写给王屋山人孟大融的一首诗,诗文是: “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中年谒汉主,不惬还归家。朱颜谢春晖,白发见生涯。所期就金液,飞步升云车。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 诗中表达了诗人李白对生涯的失落,以及对神仙生活的无限向往。而且,这首诗还告诉了我们,李白曾经来过崂山“餐紫霞”呢。
李白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身份难道仅仅是“诗人”这么简单吗?当然不是的。他不但是诗人,也是剑客和纵横家,更让人想不到的是,他其实还是一个正儿八经的道士。
(图19)
1、崇道的大唐盛世
“菊花古剑和酒,被咖啡泡入喧嚣的亭院。
异族在日坛膜拜古人的月亮,
开元盛世令人神往。”
这首《梦回唐朝》的歌词,我们可以感受到人们对于那个遥远年代的无限憧憬。在提到唐朝的时候,无一人会错过那里的诗歌,因为它是一个文化上的王朝;然而,当谈及唐朝时,我们也不会忘记,那里依然是个道教的大本营。在那个时代里,由于老子的被尊为皇帝祖先,并将其教义作为国教而位列三教之首,对于当时的人来说,那是一种特殊的情境。
那么,在这个情境下,为何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呢?
这是有其深层次原因的事情。这一切,是从出于抬高其家族门阀考虑开始。当初隋末民变时期,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每个家族都试图通过宗教手段提高自己的地位。一时间,“老子姓李”的传说便成为了一股不可抗拒之力,而这一点恰好符合当时统治集团需要,即使他们自己并非真正信仰者,但为了政治目的,他们必须利用此传说,以此来增强自身的地位和权威性。
2、高祖建立起统一中国后,其政权面临着如何巩固基础的问题。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将自己与老子的关系摆明,使得自己能够借助旧宗教信仰中的力量,加强自身地位,从而进一步巩固政权。此外,它们还能帮助他树立个人形象,即使是在非常混乱的情况下,也能保持一定程度的人心所向。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在这样的环境中,一旦失去民心,就可能导致整个国家迅速瓦解。
3、接着我们要看到的是,这种做法并不仅限于是高祖,而几乎所有后来的君主都继承了这一政策。如果你仔细观察历史,你会发现每一次新的君主登基,都伴随着新一轮关于老子的宣扬和赞美活动。这背后隐藏着一个事实——即这些君主们意识到了通过使用这种工具,可以更有效地巩固自己的统治基础,并且能够确保国家长久稳定下去。
4、接下来,我想分享一些特别值得注意的事实。在唐代的一个关键时期,即开元年间,当时全国各地爆发了一系列自然灾害,如干旱、大雪等,这些都是典型的小冰期现象。当这类事件发生时,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最紧迫的事情就是恢复生产力以维持经济秩序。但在这个时候,如果没有一种共同认同的精神支柱或许就会造成社会动荡甚至分裂。而就在这样的关键历史节点上,是谁站出来提供了解决方案?答案是——那些自称受到了老子启示并拥有超越常规知识能力的人们,他们被视为圣贤,用以指导政府政策和修复社会秩序。
5、最后,让我简要介绍一下为什么在如此艰苦困难的情况下,还有人选择继续相信这样一种看似荒谬却又充满希望的话语。我认为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这些话语似乎具有某种不可言说的力量,它既可以激励人们坚持下去,同时也能够提供一种心理上的慰藉,让人们感觉到即便身处逆境,也有一丝希望可寻找。而对于那些想要掌握更多知识和理解更深层次意义的人来说,这样的信仰系统显然具有吸引力,因为它允许他们探索宇宙奥秘以及人类存在本质的问题,从而达到一种内心平静与世界观念上的完善化状态。
综上所述,大量证据显示,在中国历史中,无论是在哪个阶段,只要出现严重危机或者重大转折点,都会有人提出有关老子的故事或理论,以此来寻求政治支持,或获得精神慰藉,或用作指南灯来引导行动方向。这说明尽管历史发展呈现多样化,但其中蕴含的一个核心主题就是:“文化交流与融合”,尤其是在特殊条件下的共鸣效应总体趋势不断发展壮大。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影响了文化交流,比如战争、贸易、移民等,但是它们通常都是由更广泛文化交流框架内进行操作,与特定的政治目标相结合形成策略性的措施推进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