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经典语录精选》:观修章(十七)——岂不知,真理之明镜,在于心中自照。以智慧之眼,洞察幻梦之身,以德行之灯,照亮道德之路。当忘却个人的形象与行为,便能进入玄妙的境界。在此过程中,我们应系缚于形体和行动,不被生死轮回所束缚。观察者,是智慧本身;通过智慧去理解万物的本质,当理性与智慧融合时,便能够契入大道。
《本际经》云:“具一切智,成无上道。”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去观察世界:外在用目视物,即“观”,内在用神悬鉴,即“观”。这样,我们便能超越世间万象,与众缘相通,同时修习众行,从而达到高深莫测的境界。
《业报经》提醒我们,大多数苦难都是由我们的执着和迷误造成的,这些执着让我们无法摆脱生死轮回,但有何方便法门,可以帮助我们摆脱这些困扰?太上说:“妄想乃是颠倒思想,由心中的分别开始,一旦触及我我的念头,就会产生迷惑,使得整个心灵都沉浸在虚假之中。”
因此,我们应该定下志向,看透这虚假的一切。一旦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妄想就会逐渐消失,一旦妄想消失了,那内外的心灵就将达到清静状态。这就是忘记自己的意义,也就是自悟真理。当幻觉彻底解散,那种累赘也随之消逝。
《庄子》曰:“安于顺时,不受哀乐,这是达人忘却身躯的境界。”从凡人到圣贤,无不遵循见、修、成、利四者的原则。见到的有两种,一是在善友中得到启迪,或是在个人学习经典教义;二是内省自己,对那些玄微事物进行细致探索,最终达到极致。
修养分为三等级,小乘、中乘、大乘。而成就也有三层次:仙果、真果、圣果,每一层次的人都会各自传授教导,为的是引导他人,让他们也能够获得益处和救济。此四者出发点不同,但最终归一于同一目标,就是为了利益他人而济世。只有真正明白这个原则,没有偏差,只有正当的理解和修证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如此混沌归于纯粹,只有一条道路可走,而非空谈,无以达成实际效果。大道论篇至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