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者,智也。智能以理观察万物,以心感悟宇宙的奥秘。理与智相融,心灵得以平静,自在中道。
本际经云:“具一切智,成无上道。”这不就是说,只有达到全知全明的境界才能真正理解和实践这条道路吗?而修行则是通过不断地练习和积累,让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与大道相契合,最终达到了无上的境界。
业报经云:“众苦所恼,常为有身,生死轮回,不断重复不能自拔。”这是因为我们的执着、分别和对物质世界的迷恋,让我们无法摆脱生死轮回。但当我们定下志向,对身体虚幻本性了悟时,那些妄想渐渐消散,我们的心灵变得清净,从而能够自我超越。
庄子曰:“安时处顺,不受世间喜怒哀乐之扰,这就是忘身的大人所追求的境界。”从凡人到圣贤,无一不是通过见解、修行、成就以及利益四个方面来实现自身价值。而这些四法,其实都是指向同一个目标——返回到生命本有的纯粹状态,而非被外部世界所束缚。
所以,在这篇《大道论》中,我感到很困惑:为什么要分小乘、中乘、大乘三种修行方式?为何又会有仙果真果圣果三种成就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又各自独特的地方呢?
最后,我想要明白的是,这些不同的修炼方法和成就目标,它们是否都是一条通往内心真理的大路?还是说,有些方法比其他更接近这个真理?
总结来说,大道论中的“观”、“修”、“见”、“利”,似乎都在寻找一种超越现象世界的一种方式,但最终它却是让人迷失在自己内心深处寻找答案。这让我更加好奇,大 道究竟是什么样子,它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思考呢?
这样的反问,是不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段古老而神秘的话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