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应常静,探究不同宗教观影响下的民族文化交流模式
在犹太教、天主教和伊斯兰教这三大一神教的影响下,民族文化交流模式主要表现为输出型,而信仰多神的民族,其交流模式则呈现出吸附型。亚伯拉罕系的一神教强调唯一真神对世人的爱,但其“爱人如己”的戒律往往被视为服从于对上帝的信仰。这种排他性最典型地体现在犹太民族身上,他们自称是上帝的特选子民,但历史上经历了许多苦难。
天主教虽然借鉴了犹太教很多礼仪和传统,但继承了一神崇拜,并且在成为世界性的过程中,与罗马帝国结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信仰体系。在中世纪,欧洲对犹太人的排斥与迫害有着复杂原因,其中宗教因素不可忽视。尽管如此,一神崇拜也促进了文明的发展,使得接受者获得较高水平的知识。
伊斯兰教在传播过程中,也不乏通过苏非(Sufi)等团体进行和平传播的情况,但也有剑与火并存。穆罕默德之后的四大哈里发致力于扩展伊斯兰帝国,最终将其疆域扩散至西亚、中亚、南亚、北非、南欧及东欧地区,将众多民族置于新月旗下。
这些持有一神信仰的世界性宗教,如同文化上的“高原”,通过输出带来了知识与提升,对接纳者的素质产生积极影响。不过,从融合角度来看,这种输出带来的效果远低于潜在风险。一方面,它无法造成真正的人类融合;另一方面,它消耗了国家能量,同时降低了自身民族凝聚力。
此外,不断输出政策还导致不同信仰群体之间冲突加剧。十字军东征便是这样一个例子,是人类历史上由于宗教学说而引起战争的一个标志。这一切都反映出,在不同的宗教学说背景下,民族间关系会受到深刻影响,以及如何处理这些差异以促进和谐共处是一个挑战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