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学说与道教的悬壶显迹畅享玄风

高明见 据《太清宫志》记载,李哲玄,字静修,号守中子,河南兰义县人(疑为今兰考)。生于唐大中元年(公元847)二月十七日,于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八月十二日羽化于崂山太清宫,世寿112岁。据记载,当时天降赤光,一室通红,为预兆其母梦火警告而出生的奇迹。十五岁时场试中选后登进士第,但他却厌倦世俗之事,更喜爱沉浸在道家的经典之中。他曾云游多年寻找真理,最终遇到了精通医术的罗浮道士,并在罗浮山内深入研究医药之术,最终得以悟透其神秘。

成仙后,他积极行善,用医学和咒语帮助人们治愈疾病,以至于他的名声传遍朝野。当时的皇帝郭威闻听此事,即命他祈雨,有验之后,不仅自然灾害消失,还有了百姓健康生活。此举令皇帝赞叹不已,便赐予“道化普济真人”封号,并派使臣送回崂山太清宫。

自此,他回到崂山,就居住在一座小庙里,不食不言,每天研读《黄庭经》。直到最后一次见面,那位许姓道人发现他已经羽化成仙,而李哲玄留下的遗物便是那本《皇庭经》,要求大家继续修行,不负他的期望。

355年后的一个秋夜,一位叫海角居士的老者来到太清宫,却没有任何目的,只是希望找到一本书——《黄庭经》。尽管被询问但始终未回答,只是在临别前留下了一段谜语:“欣为蓬莱客,我十洲任遨游。”直到看到这段诗句才明白原来是一种隐喻——“哲”、“玄”、“李”,即指的是李哲玄祖师。这也就是说,这位老者其实是李哲玄复现的一种显露形式,用以激励信徒们不断追求真理。

三皇殿东侧有一块巨石,上面刻着斗罡排列的石坑,是当年的拜斗台。而到了清代,这里的拜斗台又吸引了两位高僧:王裕恒和高仁峒,他们各自都有所感应,都获得了自己的愿望。在这里,无论时间如何变迁,都流淌着一种超脱尘世、追求永恒生命力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