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朋友的交流中,我深刻体会到对于城市归属感的复杂性。我的一个朋友虽然拥有北京户口,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是北京人。他甚至尝试改变自己的孩子对北京身份的认知,尽管这项任务并非易事,因为孩子们往往以家乡为自我认同,而父母所居住的地方则可能只是暂时的居所。这种对于城市归属感的简单理解与实际生活中的复杂多变形成鲜明对比。
另一次,与一位朋友分享了她在纽约唐人街的一次经历,她被香港服务生询问其身份,孩子随即回答说自己是香港人。这引发了一场关于语言、出生地和护照等因素如何定义一个人是否属于某个城市的问题。在当今社会,这种狭隘的界定显得过时且不切实际。人们越来越多地选择在不同的城市生活,使得大都市变得更加多元化。我个人也曾经有过类似的经历,在十七年前,我放弃了上海户口,成为单程证持有人,只能称呼自己为香港人。
然而,对于歧视问题,我并未深入探讨,因为我相信它无处不在,每个人都可能无意中犯错。不过,即使不是制度性的歧视,如果影响到了公平机会,那么内心即便坚强,也难免会感到挫败和沮丧。
我的童年是在上海度过的,从小就体验到了上海人的地域歧视心理,比如对那些不会讲上海话的人有一定的偏见。但随着年龄增长,这些观念逐渐消失,被更广阔的心胸和知识所取代。我现在认为,不论身处何地,都应尊重每个人的选择,无论他们来自哪里或如何被别人看待。
回想起过去,有几个借读生的同学,他们虽然长大于我们,说着流利的地道上海话,但由于户口问题,被区分开来,就像我们准备中考时,他们突然消失了。今朝之下,我们可以认识到这些制度上的歧视带来的深远影响。
尽管我仍然自诩为上海人,但这个城市已经与我的生活无关,因为我的家已经不再那里。我清楚知道,为这个城市做点什么是我应该的事情。如果大家都不行动,我享受的大好日子就会从我生命中消逝。而你可以选择不爱,却请尊重他人的爱之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