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朋友的交流中,我深刻体会到,对于一个人的归属感,不仅仅取决于户口簿上注明的地址,更是由生活经历、语言习惯和心理认同所塑造。孩子们往往以家乡为中心,简单而直接地判断自己属于哪个城市。而我自己,也曾因为出生和成长在上海,自认为是上海人。但当我意识到自己的身份不再局限于一处之地时,我开始反思对“地域歧视”的看法。
记得我曾在纽约的唐人街与服务生交谈,那位来自香港的小朋友自信地说:“我是香港人。”然而,服务生的反应却让我意识到,即使拥有特区护照,在他眼中,这孩子可能并不算真正的香港人。这让我想起了过去,当我从上海迁至香港时,我失去了我的户口,但也获得了新的身份。我开始理解那些犹豫是否要申请特区护照的人们,他们之间的心理挣扎令人同情。
虽然个人内心强大可以抵御一些形式的歧视,但制度性歧视则不同,它影响着机会公平,使即便最坚韧的心灵也难免感到挫折。我本身就有过将别人分作“外地”或“乡下”的倾向,这种观念随着知识积累和见识扩展而逐渐消散。现在,每当听到人们用地域来鄙视他人时,我只能感到他们的心胸狭窄,他们只认识世界的一小部分。
回忆起借读生时代,我们班里有几个同学尽管说上海话流利,却因户口问题被隔离。我清楚地知道,这种制度性歧视对个体产生深远影响。虽然我仍然自称为上海人,但我的家已经不在那里,而是在香港,所以我必须关心这个城市的一切。我不能只享受它带来的好处,而不做点什么,因为如果大家都不行动,那些好处就会从我的生活中消失。
因此,无论你如何看待这些问题,你至少应该尊重每个人爱自己的权利,让我们共同维护一个包容、宽广的心灵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