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梅州,人们常谈论一句名言:“松口声,软过糯米羹;松源声,硬过棺材钉。”这两种客家方言虽然地理位置相近,但语音差异显著。松口的方言比“糯米羹”更为柔和,而松源的方言则比“棺材钉”更加坚硬。
除了用于形容棺木上的钉子外,“棺材钉”在客家话中还指一种特别坚硬的山坑螺。若问梅州哪里的客家话最具力量感?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五华话,因为“五华阿哥硬打硬”,即拥有强大的石匠传统。在历史上,五华以石匠之乡闻名,其石工、石匠以实力著称,因此得到了“五华阿哥硬打硬”的美誉。
原本,这个说法仅用来形容打凿工具和石头的坚韧,现在却被扩展到描述五华人的语言特色和性格。尽管兴宁与五华邻近,它们的客家方言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梅县人并不认为兴宁话缺乏力量。这是因为尽管两地方言存在明显差异,但它们的声音抑扬顿挫还是基本一致。
现在,当人们提及兴宁话时,他们可能会觉得它有些搞笑。这是因为自媒体视频流行后,一些搞笑视频使用的是兴宁话,这反映了兴宁人的天性开朗幽默且口才出众。
至于哪里的客家话最柔软?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是绕绕韧韧的梅县“松口声”。松口声代表着一种特有的下水声音,与梅城的话有明显区别。清末民初时期,粤东、闽西地区通过汕头出海前往南洋旅行者多途经松口,因此其独特语音得到了广泛传播。此外,在曲艺方面,有客家俗谚“自古山歌从(从)口出”,说明了松口的声音对文化影响深远。
由于与旋律优美的客家山歌紧密联系在一起,“软过糯米羹”的评价也许正是在赞颂这种声音带来的情感共鸣。而一个地方是否具有强烈或温柔的声音,并非完全由自身语音特征决定,而是受到该地域历史、经济条件以及个人主观印象等因素共同作用所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