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承祯,字子微,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是唐代道教上清派的重要人物。他出生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少年好学,不羡慕做官。二十一岁时,他入道,从师潘师正,在中岳嵩山修行。潘师正器重他,对他说:“我自陶隐居传上清之法,到你这一代己经是了。”接着,又授给他《金根上经》、《三洞秘箓》、《许真人行事》等。
司马承祯在嵩山多年后,征得老师同意后,他遍游天下名山,最终隐居在天台山玉霄峰。这里,他尊照老师的指点,进行几年的功夫,渐渐远近闻名。大周圣历年间(698-700年),则天皇帝听闻他的修道大名,便下诏召他入京都洛阳,并亲自降手诏赞美他。
当时满朝官员一百多人,都提笔写诗相赠。常侍徐彥伯把朝官中最好的诗作选了二十多篇,并且写了个序言,书名叫《白云记》。司马承祯与陈子昂、卢藏用、宋之问、王适、毕构、李白、孟造然、王维、贺知章十人结为“仙宗十友”。
司马承祯将离京时,与朋友们告别,其中有朋友卢藏用劝说挽留,但司马承祯执意要返天台山。这次离开,让卢藏用想起自己曾经的决定,也就是离开终南山回到朝中,这便是历史上的典故“终南捷径”的由来。
开元九年(721年),玄宗又遣使迎接司马承祯入东京洛阳,将其亲受法箓,并赏赐甚多。在玄宗面前,无论是延续世的事还是国家大事,都被司马承祖以简洁明快的话语回应,而这些话语深奥而不露痕迹,使玄宗也对其产生了极大的敬仰和信任,有人甚至认为玄宗治国二十五年的成功得益于 司马承禔的道力助威。但即使如此,当时的人们也不知道具体是什么原因,他们只知道那位老人的智慧和德行让整个时代都感到安心和平静。而这个故事,就这样被历史永远地铭刻下来,如同一股淡淡的香气,为后来的每一个寻找真理的人提供着无限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