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追求学术研究的热情中,难免会忽视了一个重要的原则,那就是尊重和支持我们所研究对象的真实意愿和行为。这就像一句老话所说:“危机也是生机。”这句话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和理解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好意而限制或误解那些愿意积极参与我们的研究项目。
采访人:张应华 记录人:尚建科
张应华(以下简称“张”):刘教授,您是仪式音乐研究领域的一位专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领域越来越受到年轻学者的关注。我想请您分享一下当前仪式音乐研究的情况,以及可能面临的问题。
刘红(以下简称“刘”):我必须谦虚地说,我并不认为自己有资格或者代表性地谈论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分享一些基于个人经验和参与这一领域研究所获得的一些感受。
为什么仪式音乐研究会成为现在学术界的一个热点?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两个。首先,是由于越来越多的学者发现,他们过去在更广泛定义下的“传统音乐”或“地方民间音乐”中的田野考察与今天关于“仪式”的概念相契合,或许可以说是颠倒过来说,“仪式音乐”的概念更加包容性强。其次,现代形成这种热点的是因为通常提及到仪式音乐时,都涉及神圣部分与民俗部分。我觉得,我们缺乏认识的是民俗部分中的某种普遍性的特质,比如约定俗成、通俗、风俗等,其中包含了一些具有特定格式或规定规则的活动。如果将这些秩序化且具有一定规则的人类活动放在仪式概念下分析,它们实际上与之紧密相关。在过去,我们对这些文化现象进行分类时,将它们归为传统音乐或地方民族民间音楽,其实也包含了一些符合某些仪式准则的情形。这是一个方面。
此外,还有一点,就是一些有志于深入探讨这个领域的人士以及专业机构对于它进行推动,如上海音樂学院设立了一个儀禮音樂調查中心,并实施众多相關調查項目,而香港中文大學曹本冶教授主持了一系列关于儀禮音樂學術計劃等等,这些都促成了目前这种热点情况。
虽然儀礼音樂成為熱點,但我們要注意,不應該無原則地將這個領域扩展得太過廣泛,因為,只因為一個現象具有某種特定的儀礼特色並不意味著它一定是專門指向那個義大利詞彙上的「儀禮」音樂。在這一点上,我認為,不應該僅僅因為這個領域成為熱點,就把任何現象都帶入到「儀禮」的框架中,也不應該對每一個表面的非常規活動都冠以嚴肅與正統之名,這樣做是不恰當的。為什麼呢?因為,進行實際歌曲分析時,首先需要明確它是一種什麼樣質的地姿勢,並且需衡量它是否在某一範圍內、程度上超出了一般非地姿勢的情況。如果我們沒有清楚地界定其邊界,而只是簡單地將一切普通的事情視作正式行事,就會出現这样的問題——例如,每天例行公事也被視作嚴肅正式的地姿,以至於誰會去仔細分辨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形式而不是全然接受所有已經存在的事物?
所以,我強調的是,一切身分均須遵循標準,有條件,有要求。如果沒有標準,那麼隨著時間推移,這樣的手法很快就會變得無關緊要,因為「藝術」如果失去了要求,便不再是真正藝術了,這是我個人對此問題的一番思考和觀察。此外,由於學術工作往往需要跨越不同的地域甚至不同文明背景,因此,在進行學術交流時,要避免盲目模仿其他國家或者地區在傳統文化保護方面取得成功經驗,而忽略了自身文化背景下的特殊性。
总结来说,无论是在中国道教审稿还是自然环境中探索这样一种跨越国界、穿透时代层面的艺术形式,都需要一种平衡的心态去处理各种复杂的情绪和矛盾,同时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接纳新的观念与方法,从而使我们的理解更加深刻,更贴近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