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来历之声中原古俗的乡音烙印在他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客家方言:中原古俗的烙印—寻访客家人的来历

来自中原的客家先民,带来了华夏民族的勤劳勇敢、刻苦俭朴,也带来了中原的生活习惯和传统习俗。从语言、服饰、生活习惯等方面考察,宁都的客家特征非常明显。

宁都方言是客家最显著的特点,甚至可以说,是客家民系区别于汉民族其他民系的不可替代的具有最直接意义的认同标志。同时,作为仅次于官话的大型方言群体之一,客家方言由于分布广泛,在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点,而宁都作为迁入早期的地方,其方言在整个群体中更具典型意义。

宁都方言保留了较多古音。在声母方面,有19个声母,比普通话少2个,其中没有卷舌音[t∫]][ts΄][s]和[z],却保留着唇齿音[v]和根音[η]。与《广韵》比较,比《广韵》的37个声母数量上少得多。这是因为中古音中的全浊塞音和塞擦音声母,如辟母[g]、定母[d]、澄母[d]、并母[b]、从母[dz]、匣母[γע]等,都变成了送气或不送气清音。

在具体发音上,宁都方言至今一部分轻唇音在口语中尚未从重唇音中分化出来,还保持着重唇音“帮滂并明”一组读音。而且许多词汇保留了古字,并保持了原始发 音,如“知”、“猪”、“诸”、“朱”等,不同程度地保存了历史上的声音变化,从而展示出一种对传统文化更为保守的情态。

此外,由于其祖先迁来的时期,以及他们所居住的地理环境,使得宁都不受新居地语言影响,因而它成为研究汉语发展史的一个重要窗口,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声音痕迹,它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状况,也显示出一种文化自我保护的心理状态,这也是为什么它能以如此完整无损地保存下来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