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红教授访谈自然之中探索佛教与道教区别与信仰的当下研究状况与问题

在我们追求学术研究的热情中,难免会忽视了我们的研究对象所带来的真实情感和积极行动。正如一句古语所说:“危机即生机。”这意味着在挑战和困境中,我们可能会发现新的可能性和活力。

采访人:张应华

记录人:尚建科

张应华(以下简称“张”):刘教授,您是一位深入研究仪式音乐领域的学者,这个主题近年来在学术界越来越受到关注。请您分享一下当前关于仪式音乐研究的情况,以及您认为存在的问题。

刘红(以下简称“刘”):我要表达的是一种谦逊的心态,不是自信地声称自己有资格或者代表性地评论整个仪式音乐研究领域。我能提供的,只是参与其中的一些个人见解和体验。

那么,为什么仪式音乐研究成为目前学术界的一个热点?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许多学者逐渐意识到,他们过去对传统音乐或地方民间音乐的探索与现在更加具体化、系统化地讨论的“仪式”概念相契合,或许可以说,“今天形成的‘仪式’概念比较宽泛”。因为通常谈及“仪式”,人们往往涉及两大方面:神圣部分与民俗部分。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我们缺乏认识的是民俗部分中的“俗”,包括那些约定俗成、通俗、风俗等特征。“俗”,广义上讲,就是某种普遍性的含义,就像某人的言行举止如果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普遍性,被形容为很“俗”。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一些专注于儀式音樂研究的人士以及相關機構推動這個領域,如上海音樂學院設立的「儀式音樂研究所」所開展的一系列項目,以及香港中文大學曹本冶教授主持過的一系列調查计划等,這些都促進了儀式音樂學術熱潮。

总之,虽然現今對於儀禮音樂進行深入分析已經成為一個熱門話題,但我們仍需小心,以免將其無原則地擴散。任何文化現象都不能盲目地被視為具有特定的「儀禮」品質,而應該首先明確它是否具備特殊意義。此外,這種「非凡」的現象應該如何體現在何種範圍內,並且以何種程度超出了日常生活中的常規活動。如果不做出這樣區分,我們就會將每天例行公事看作是嚴肅而正式的情節進行分析,這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我強調的是,要尊重與要求,它才稱得上是真正的情節。不然,如果沒有標準與條件,即使我們把平凡的事情也叫做「儀禮」,那麼它就失去了其原始意義。这是我個人对于这个话题的一个理解与思考。